大明宫景观雕塑特点

631人浏览 2025-09-14 19:58:24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一恋之秋
    一恋之秋
    大明宫——一个泛生态主题概念公园,它既有类似纽约中央公园的休闲功能,也有海德公园那种文化凝聚力。公园的核心区域和周边的区域协调。西安市将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融的地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会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古不今,亦古亦今。商业和闲情,新锐和厚重,人文和自然,和谐处于一体。在这里,你在非常传统的地方会看到时尚的影子,这个影子可能是一个高科技的新媒体展览,也可能是一次现代技术下的考古体验。还会有其他文化的东西。但这个时尚,肯定有一个唐文化内涵:大气、交流和包容,而不是西方文化主导下的时尚。中国文化,尤其是唐文化,兼收并蓄。儒家的一个概念就是“和”,所谓和而不同。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又接受他人的文化。城市的空间就会有更丰富多彩的内涵。千年古城的呼吸空间按照规划,大明宫遗址区范围为:北至环园中路—太华北路—北二环,南至环城北路—华清西路—,西至未央路—红庙坡路—星火路,东至东二环北延伸段—东二环路。整个遗址区保护改造规划面积为19.16平方公里,周边改造区域12.46平方公里,北二环以外集中安置区3.2平方公里。这么大的一块区域,建成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西安城墙、曲江新区,将会是西安这个千年古城的几大呼吸通道。被激活的文化竞争力游客将在大明宫遗址区感悟盛世,这里靠近强者看,凭吊历史,参悟人生。几乎所有的建筑和情景营造,都力求淋漓尽致地传递包容开放的盛唐胸襟和进取创新、建功立业的有为精神,并全面展现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与傲视古今的历史风骨,以此来全方位展示西安的形象并振奋市民的精神。这正是长安——西安的文化竞争力所在。传统与现代,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知识、信息和文化资源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兴起,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新文明的核心理念。一、麟德殿遗址   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其台基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连的殿阁组成,有东、西亭,郁仪、结邻楼,周围回廊环绕,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从出土遗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两层台基均安有望柱、构栏、螭首,并绘有红、蓝、绿色。与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还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兰殿、宣政殿等。   二、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台基上残存大量铺砖,台基南边似有登殿坡道。   三、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肃宗病危之际,肃宗次子李系与皇太子李豫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凌霄门之变”,即发生在此。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四、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从发掘结果看,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厚0.7米,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也砌有同样的砖壁。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从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从墙基、散水和柱的情况看,此门是三间式的平房穿堂门,中间是门道,宽与玄武门相同。玄武门上有门楼,整个门楼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门道中间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门槛一道,高出当时地面30厘米。为便于过车,在门槛上凿出2米宽的车辙沟两道,轨距1.3米多。从车辙沟磨损情况来看,此门是经常通车的。门槛内外的路上还有清晰的车辙沟痕。文献记载,这里是宫城宿卫重兵驻扎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门。   五、重玄门遗址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此门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重玄门内外均有建筑遗址,其内左右廊与玄武门相接,是北衙宿卫处,其外有骥德院。   六、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高台系板筑夯土,周围砌1.26米厚的砖壁,表面皆顺砌磨砖对缝的清水砖面,其底铺磨制工整的基石两层。基石及砖壁向上均呈内收11度角的斜面,从出土的大量朱绘白灰墙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楼阁建筑。其上安石栏及排水石槽等设施,出土有石残件。方砖铺排1.5米宽的散水绕以台基下,上殿的阶道有两条,一是踏步阶梯道,设在南面正中,长15米,宽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设在台基北端两侧,长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两侧铺有压边条石并设石栏。遗址中出土很多绿琉璃和黄、绿、蓝三彩瓦,青灰色陶瓦为数也较多。还有铜构件及镶嵌在木构件上的鎏色铜饰残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宫中还有其他道教庙观建筑遗址,如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遗址。   七、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台基为长方形,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遗址中出土有铜鱼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领军卫”7字,还出土有12个残柱础石。   八、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围建造回廊400间。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讲韦处厚在此宣讲《毛诗》、《尚书》。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文宗李昂曾亲自撰《尚书》君臣事迹,命画工画于亭上,以便观览。现池中有土丘,高5米许,当为蓬莱遗址。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据考古实测,西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东池较小,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东距东宫城墙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为了有效保护大明宫遗址,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大明宫遗址保管所,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日常事务、开展社会教育和文物宣传活动、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和随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标本、组织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大明宫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已向公众开放参观,欢迎大家前来观赏唐代文物、遗址,领略唐文化之精华。大明宫的历史还有待我们发掘,让我们等待。   大明宫已于2010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 生活玩逸
    生活玩逸
    大明宫景观雕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流畅:大明宫景观雕塑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优美。雕塑作品中的线条通常是平滑、曲线流畅的,展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2. 神态生动:大明宫景观雕塑的特点之一是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雕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面部表情生动,姿态自然,通过姿势、手势和面部表情等细节描绘出人物的心情和状态。3. 寓意丰富:大明宫景观雕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雕塑作品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符号等为题材,通过雕塑形象来表达一定的主题和寓意,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4. 材质多样:大明宫景观雕塑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石材、青铜、陶瓷等。不同的材质赋予雕塑作品不同的质感和触感,增加了作品的
  • 知己常一
    知己常一
    大明宫是中国唐朝时期的皇宫,其景观雕塑有以下特点:1. 神话传说主题:大明宫景观雕塑中常常融入了中国神话故事的元素,例如神龙、凤凰、神兽等。这些雕塑通过艺术形象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话故事的崇拜和向往。2. 历史题材:大明宫景观雕塑以历史题材为主,通过雕塑形象的方式再现了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场景。这些雕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文化和历史。3. 精湛的工艺技术:大明宫景观雕塑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包括浮雕、刻凿、镂空等。这些技术使得雕塑作品更加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受。4. 建筑与雕塑的融合:大明宫景观雕塑常常与建筑物相结合,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这种融合使得雕塑作品更加与周围环境协调,增加了整体景观的美感。5. 夸张的表现手法:大明宫景观雕塑表现手法常常夸张生动,力图通过雕塑形象的夸张表现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雕塑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大明宫景观雕塑通过神话传说、历史题材和精湛的工艺技术等特点,展现了唐朝时期的文化与历史,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的满足。
  • 春来
    春来
    阙作为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的两旁,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之一。汉阙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质上的体现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在传统建筑与其环境上的体现,它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汉阙; 建筑文化; 天人合一   Abstract: Watchtowers, decorative constructions to palaces, temples and tombs in the Han Dynasty, usually stood on both sides of the passage in front of the gate as symbols of grandeur。 As a style of ancient art of architecture, the watchtower was clearly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it represented a fo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chtowers in the Han Dynasty embodied the conception of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in architectonic designs an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he view of harmonybetween men and nature in 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onic environment。 All this provides some useful consider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watchtower in the Han Dynasty; civilization of architecture; Man being in harmony with the Heaven   人生离不开建筑。在历史的研究中,建筑是很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古人的特质与精神文化。建筑物忠实地记录了时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建筑是人类艺术、技术与文化发展的见证。本文拟针对现存汉阙实物(不包括现存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汉阙以及出土的陪葬陶阙),通过研究其源流、探究其建筑特点,以发掘形式后所蕴涵的文化上的特性,希望藉此能为解决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文化特性的缺失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 汉阙源流与保存现状   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装饰性建筑物,因此也称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情况的不同,阙门的形制亦代有演变。   1。 汉阙源流。阙,最初称“观”,它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周代时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三辅黄图》曰:“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1]卷6《阙》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城阙见于《诗经》,《诗·郑风·子衿》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可知周代已有了“宫阙”和“城阙”。最初的阙大约是宫外或城外的一种防御建筑,高高的台基上有楼屋,守卫者可以站在其上望四方,故又称之为“观”。 因为是树立于宫门旁的建筑,由于其建筑的高大醒目,所以阙也因此成为天子颁布政令的地方,称之为“象魏”[2]《门部》。《三辅黄图》对此也有记载:“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1]卷2《未央宫》这里阙又成了天子公布法令的地方,这样阙便成了国家和天子的象征。   汉代之时,阙作为装饰性建筑的功用在历史的发展中变得很广泛,被长时期广泛地修建在宫、庙、祠、墓以及学校、井泉之前,以衬托和美化主体建筑,加强建筑组群的庄重感。于是阙除了宫阙、城阙外又有了门阙、墓阙之分。汉代的城门、宫室和显宦的宅第,往往都要立阙,以象征王权的尊严或门第的高贵。东汉时开始出现全用石料建在宗庙祠堂、墓家神道前的石阙,石阙不易毁坏,历数千年沧桑,部分得以留存。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的对象。   魏晋南北朝以后至明清时代,阙门作为一种礼制性建筑仍然存在,又有所发展和变化,阙门的种类明显减少,虽然有些新的阙门形制短暂出现,但不是阙门的主流形制。短期流行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阙,北齐时期的石棺阙等。隋唐时期阙的主要形制为宫阙和陵阙。宫阙如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栖凤阁、翔鸾阁,就是典型的宫殿三出阙建筑。从隋唐时期开始,宫阙仅置于南向的正门处,改变了汉阙在建筑物旁放置的习惯。其形制表现为左右双阙突出,用于宫城正门,呈“凹”形平面布局。这种阙门形制,由隋至清,历代因袭大致未变。现存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北京清代紫禁城午门双阙。陵阙最典型的实物资料即为陕西唐乾陵经过考古发掘的乳峰三出阙遗址和南神门外三出阙遗址。还有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阙台现在仍清晰可见。隋唐以后,诸如城阙、坞壁阙、宅第阙、墓阙、庙阙等都渐次退出了历史舞台。[3]   2。汉阙建筑特点。阙作为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两旁。汉阙作为石质建筑,却具有仿木结构的特点。汉代石阙模仿木建筑结构和风格,阙上雕有柱、仿、檐、盖等各种木结构建筑的部件,显得分外古朴而典雅,为人们研究其他汉代建筑结构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石阙的外形就像一座古典式的楼房,从上到下可以分为阙顶、阙身、台基三部分。“阙顶”即屋顶,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饰、瓦当、柱子、檐屋等形状,就像木建筑的屋檐,既有遮雨的功能,又具装饰性。阙身相当于房屋,由多层石材堆砌,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栏杆及人物、图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并刻出模仿木结构的栏额、立柱等,衬托着上面的楼阁显得高大、雄奇。“台基”代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夯土台基。整圈的造型上大下小,虽然按一定比例比木阙有所缩小,却同样表现出雄奇威严的气象,可称为最早的缩微景观了。此外由于石阙立于神道两旁,故分为东、西阙。多数阙又有主、耳阙之分,耳阙紧靠主阙而稍矮,显得错落有致。左、右阙隔神道遥相呼应、珠联璧合。[4]   3。汉阙的保存现状。据考古工作者统计,目前全国尚存汉代石阙且保存较完好者仅29处,大多是东汉时所建。这些阙均是当时祠堂或坟墓前的神道阙,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登封、山东平邑、四川绵阳、梓潼、德阳、雅安、芦山、西昌与重庆渠县、忠县等地,其中以川渝两地最为集中,达20余处,占目前留在我国地面上总石阙的90%以上。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汉阙多在四川(原包括重庆)并非偶然。他指出:“至于四川,在两汉时代,工业发展,屠(奢)侈之风由来已久。”[5]这就是四川多汉阙原因之所在。在四川汉阙中,著名的如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渠县冯焕阙和沈府君阙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   建筑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体反映。汉阙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个传统哲学观念把天地万物生命化,在世道人心与宇宙之间建立某种感应关系,“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种宇宙观就是天与人合而为一,物质与精神同流,万物生命运行人生与自然互为感通,人们通过敬畏上天,顺服自然,从而与自然协调并存,这种人生伦理表达了人类挣脱宗教束缚的一种努力,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为人处事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向以取得与自然的协调而著称于世,建筑界的专家学者也常用“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念来概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纵观中国历史,这一观念为历代的思想家们所重视,也为众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   通过对汉阙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天人合一”文化特性的了解,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传统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精神生活。   1。 汉阙造型中的文化特性。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其目的是和谐。这种秩序反映在建筑的空间上,形成中国所特有的空间观。而这种空间观在汉阙造型上的体现就是均衡、对称。在中国人理念里,对称这个观念,反映了对人体形态的看法。生为房屋、院落,死为墓阙。这一文化特性对汉阙造型上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汉阙的东西对称、三段式结构两方面。   对于传统的中国建筑来说,大多是以坐北朝南为原则的。这种院落加上中轴对称的原则,就体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了。一座简单的三合院,实际上等于一个张臂向前的人形,主房就是人身,两厢就是两臂,拥围着一个自己的天地(天井)。[6]229——249而汉阙作为主人死后的阴宅,深受其“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于是在它的空间配置上也采取了坟墓面南,双阙分置东西的格局。双阙采取中轴对称分置左右,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由于人体躯干是对称的,所以只有依着坟茔为中轴,对称排列两阙。这样的排列格局,加上两阙的三段式结构所体现出的“三才”思想、石阙的石制仿木结构体现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观”以及阙身图案上体现出的升仙思想内涵,才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中国文化的胚芽——《周易》是阴阳学说的圣经,中国文化的所有形式均可寻根于《周易》。《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明确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这样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在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在《周易》中,则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视为一个整体。[7]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前文提到,汉阙如同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是天,台基是地,房屋是人)一样,拥有阙顶、阙身、台基这样的三段式造型。可用天、地、人三才的观念去理解。阙顶即天、阙身为人、台基是地,体现了三才合一的理念。在佛教东来以前,中国的宗教是以崇天为主,辅以神话,甚至相信长生不老,肉体升天,所以古代的帝王,喜欢筑高台以祀天神。所谓“灵台”、“瑶台”是介乎崇祀与游乐之间的建筑。台基就是这一类能够达到人神相通的高台的变体。   2。 汉阙材质所反映出的生命建筑观。周代开始,中国人建立了“天命”的观念。天命代替神秘而又恐怖的神礻氏,是一大进步;因天命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投射。作为“天人合一”哲学观重要的文化宣示——“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一方面使我们注意要爱惜万物的生命,以仁慈对待生命,同时也提示对于自身要注意生命的延长与延续,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   阙按照建筑材料可分为木结构、石结构和石仿木结构等。在汉阙身上体现出石木两种材质并非偶然,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建筑观的体现。中国的建筑文化是一个土木的文化,所以古代称建筑为“土木”,因此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出石质的建筑。事实上我国在汉代已可建造相当精美的拱顶,秦汉两代的建筑用砖,为空心砖且有印花,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制品,主要用在墓葬上而已。[6]28由于砖石墓的发展,商周以来长期使用的木椁墓逐步减少,到汉末三国间几乎绝迹。[8]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认为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暗示着死亡,砖石属土,是应该被踩在脚下的,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因此砖石被广泛应用于修坟造墓中,也就是为何汉代墓阙均为石制之故。   对于日常所居,国人虽很早就发明了瓦,汉代就可以制砖,到隋代,赵州桥的石拱技术炉火纯青,然而中国人却有意地选择了木材,因为木材的寿命几乎与人的寿命相当,因此建筑的生命似乎应合于人生的悲欢离合,古老建筑的倾圯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文化中,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在汉代的五行说中,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它与木相配合,是相辅相成的。[6]28这也就是为何汉阙虽为石制,却都要做成仿木结构的原由。   3。 汉阙所蕴涵的升仙思想。阙在周代是天子宫殿里的专用建筑,是天子的居所。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因而只有上帝及其子孙才能居住在这样神界的建筑中,所以阙具有一种崇高感和神秘感。在古代文献里,阙往往和“宫”、“天”,等连在一起,如“宫阙”、“天阙”。 另外在一些汉晋时期的文献及道教的典籍中,阙也常被说成是神仙界的建筑。阙的精神内核是大门,是人神两界的交通门户,是人成仙时通向大国的门径。 汉代神仙家认为,神仙好居观、楼。于是“观”和“阙”成为人所向往的仙境的象征。在思想内涵上,汉代的“阙”和“观”也因此而具有通过建筑艺术的审美形式来表达向往神仙世界之理想的这样的文化特性。由是“阙”和“观”的思想价值超出了建筑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而成为 *** 神仙信仰中仙界天门的象征符号和人仙交通的媒介。[9]神仙思想是汉阙石刻与画像石艺术的母题,阙则是这一母题的象征性符号与媒介。   由于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逐,于是在其奢华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理想中的神仙境界,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竭力模仿。这一点在秦陵发现的三处阙遗址以及汉宫之内广建宫阙可以证明,这就引导了当时的神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家们掸思竭虑而为之,并对这一时代及以后君臣将相和民众的神仙观念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从汉阙上所刻画的内容来看,汉阙多刻画有各种神话传说、仙人以及生前的庄园、宴饮、舞乐、市井、劳作等活动,借以表现希望墓主人能升入天门,继续宴饮舞乐的生活。或刻画 *** 心目中的神圣、祥瑞之物,如神兽“天禄”、“辟邪”以及四方之神,其中尤以南方之神“朱雀”出现较多,盖取其象征阳神飞升之意(如乘鹤西升而成仙),以期死者早日飞升仙宫;此外亦见有“青龙衔璧”、“白虎衔璧”之类等等。这些都是汉代人价值观的反映,表明 *** 认为这些内容可望产生通神通天之功能。因为按照中国上古神话,自从“绝地天通”以后,地上的人们和天界的联系便被阻断,只有那些大德之人才可能终致与天感通,因而若欲进入天上神仙境界,不仅要广修其德,而且要有藉以交通上天的“天梯”。[9]甚至有的就直接雕有“天门”[10],这种仙界有阙门的宗教观念同《楚辞》中帝阍,“广开兮天门”的描述是一脉相承的,是通向天庭的必经之路[11],都充分说明时人有以阙代仙界的观念。且石阙的建筑风格主要取仿楼阁式,颇有仙境重天之意蕴。[9]   以上所述可见,汉阙建筑在汉代的兴盛,便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汉代是黄老思想、神仙思想流行的时期,宫中建阙,既隐含了宫殿是神界建筑的思想,又折射出汉武帝之流对长生不死的渴求。这种宫阙建筑往往高耸入云,正好折射了脱离凡界、进入仙界,天子居天上的思想。而墓阙则是墓主死后登入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两界的门户。汉代“阙”和“观”的思想价值已经超出了建筑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而成为 *** 神仙信仰中仙界大门的“象征符号,人仙交通的媒介”。[9]这里汉阙已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礼制符号,更是一种宗教符号,成为当时社会的巫术工具之一。[12]   三、 汉阙建筑的当代意义   汉阙作为汉代建构的文化习俗,西汉兴起,风行400余年,直至东汉末年方渐趋式微。虽然这种风习消亡了,但汉阙所存储的社会文化信息却历久弥显,并不断激发后人的想象力。原本作为墓葬构成的汉阙,现在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作品。只有探询这些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特性之间的联系,才能对今天中国的当代建筑文化提供应有借鉴。在几年前的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竞赛中,中国建筑师的方案均“铩羽而归”,除了我们的积累和经验不够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自身文化特性与精神的缺失。纵观当时国内外所有的方案,其中体现出的并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是西方文化和仿西方文化的差异。[13]   1。汉阙与时代精神的重塑。汉阙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民族艺术,它通过其造型、结构、材质及其上所刻画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汉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并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特殊气势和古拙风格,表现了一种整体灵动、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汉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宏阔开放的文化精神。[14]   在文化全球化的在西方文化的扩张下,中国城市里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正被“欧陆风”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城市的风貌“千城一面”,传统的中华民族美德在金钱至上观念冲击下日益凋零。因此在当代的中国,在建筑文化方面应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上应中西建筑文化并重、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与城市格局。   2。汉阙与当代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积累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民族文化的濡染和影响下,从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而这一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的。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同构同源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极具有美学神韵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这一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一种既亲切理智,又空静淡远;既恢宏大度,又意韵深长的艺术风格。   “天人合一”文化特性在建筑文化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就是为中国建筑所体现出的和谐的有机自然观。换句话说,和谐就是将建筑、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在当代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应当突出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从而把人与自然、人和宇宙、建筑与自然予以统一,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中国建筑应完成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真正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汉阙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表达的丰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上。同样对待当代中国的仿古建筑,不宜只停留在其外在形式上,做一些盲目的模仿或随心所欲的组合。当代中国的建筑文化应当是民族的时代建筑文化的体现,是在时间纵轴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在空间坐标上对世界文明的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 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韩钊,等。古代阙门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4(5):58——64。   [4] 陈国生。汉阙的文化意味[J]。华夏文化,1996(1):40——41。   [5] 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582。   [6]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2006。   [7] 郑晨寅。《周易》三才之道的神话意蕴[J]。周易研究,2006(5):76——82。   [8]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8。   [9] 姜生。汉阙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0——65。   [10] 赵殿增,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石组合与主题[J]。四川文物,1990(6):3——12。   [11] 黄剑华。古蜀天门观念与蜀楚关系探讨[J]。 贵州社会科学,2004(4):97——100。   [12] 刘自兵,戴天柱。巴蜀汉阙的历史文化考察[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22。   [13] 程泰宁。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2005(5):26——31。   [14] 张子中。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精神[J]。民族艺术,2004(1):78——83。
  • 文丁宝刀
    文丁宝刀
    古典园林是指中国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是中国汉族建筑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体现,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趋势以及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类型和风格基本定型并曰趋成熟的时期。隋朝虽然短暂,但在洛阳大力营建了宫殿苑囿。隋炀帝所修的西苑,是继西汉上林苑后最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西苑大体上沿袭汉以来的"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唐朝国力强盛,皇家造园活动频繁。唐朝皇家园林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因功能不同可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种类别。大内御苑有大明宫、洛阳宫等,行宫御苑有西苑、上阳宫等,离宫御苑有著名的华清宫、九成宫等。 唐朝文人雅士喜以风雅高洁自居,所建园林将诗情画意融于自然山水中,讲求园林趣味。这些园林充分利用自然景物,以简单朴素的建筑点缀其间,富有自然之趣。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所建的淀花溪草堂是今杜甫草堂的前身。这座园林位于浣花溪旁,随地势而建,园内枝繁叶茂,与溪水一起构成了优美的园林风光。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在庐山旁修建了一座庐山草堂,建筑和陈设十分简朴。唐代士大夫还喜欢在宅旁修建园地或在近郊置别业。造园者根据生活需求,并通过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因地制宜,叠山理水,表现主人的品味。 唐代佛教、道教兴盛,寺观数量众多,建筑规模宏大,其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还担任着社交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功能。许多寺观以环境优美和花木栽培闻名于世,有的寺观内还建置山池水景。唐代寺观遍布城内和郊野,风景名胜之地几乎都建有寺观,著名的如五台山、普陀山等。这些寺观与自然的山水环境相融合,成为景点的“风景建筑”,起到点缀和美化自然山水的作用。   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及时代特征 (一)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与生态捉护运动相结合的。强调引入自然,回到自然,即千方百计把大自然引入城市.引入室内,并号召和吸引人们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这是由于西方世界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世界的广大劳动人民,还没有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他们向往物质文明,希望摆脱贫穷落后的农村而跻身于城市。所以遇具体情况尚须具体分析。 在保护自然方面,美国和前苏联作得较好,除了自然保护区,还有大量的国家公园与森林公园等。美国许多生态保护团体,如山林俱乐部和奥都邦协会等组织,与破坏生态的商业、企业进行过许多斗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英、法等国幅员不大,生态保护的范围小,分布亦零散,组织不及美、前苏完善。德国和日本十分重视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所占国土面积德国为10%,与美国相当,日本达20%,而我国目前仅为0.17%,值得深思。 1870年美国首创的国家公园,现已在全世界发展起来。公园建设有世界化的趋势。1972年召开的国际公园会议,建议联合国把南极建成世界公园,1975年又提出把新西兰作为国际公园。 充分利用空间建立屋顶花园,把地面失去的空间从空中得到补偿。同时也向地下发展,把地铁车站开辟为地下公园,为乘客供给新鲜空气与美的环境。 美国近来发展室内花园,在公共使用的天井大厅,或在住宅起居室窗沿布置绿化。前者为人群提供游赏和空气清新的环境,后者专供儿童、老人和残疾者欣赏。 巴西新画派造园家马克斯,从抽象绘画构图,发展为用植物组成自由式庭园。为观者提供从飞机上鸟瞰或在时速70公里的汽车上游赏,从高速中获得瞬间的连续景观印象,它自然与闲庭信步不同。这种超时速的造园艺术称为现代巴洛克(摘自童高《造园史纲》)。 凡用园林构成的环境,从天上到地下、室内到室外、市内到市外、城市到乡村,几乎无所不在。如果说把园林空间也称作是建筑空间,那么它们是所有建筑空间中最大的空间,是不定空间,也是流动空间。园林工作者在这样大的空间、无限广阔天地可以任意施展才能,大有作为。 (二)现代园林的特征 1.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就是现代园林的特点之一。 2.园林中建筑密度减少了,以植物为主组织的景观取代了以建筑为主的景观。 3.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 4.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5.增加生产内容、养鱼、种藕以及栽种药用和芳香植物等。 6.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 7.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新形势、新内容、新生活方式的出现,将逐渐取代那些不健康的,封建意识浓厚的东西。   古典园林的特色介绍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表现自然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 努力丶
    努力丶
    西安市市花:石榴花。市树:中国槐。可以代表西安的标志有:兵马俑、城墙、钟楼、大雁塔等。西安本地没有什么特别有特点的动物,如果范围扩大到陕西省,那朱寰、金丝猴、大熊猫、羚牛都是陕西省特有的动物。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另有西安城墙、钟鼓楼、华清池、终南山、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景点。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展资料:位置境域: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
  • 烂柯
    烂柯
    西安著名景点 西安著名景点简单介绍1、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震惊世界。这一建在公元前3世纪的地下雕塑群以恢弘磅礴的气势,威武严整的军阵,形态逼真的陶俑向人们展示出古代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无论建造年代、建筑规模与艺术效果无不堪与“世界七大奇迹”媲美。2、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坐落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的脚下,是国家AAAAA级景区,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的北大门。3、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墙和碑林都是游客来西安必看的经典景区。城墙之于西安人,那是老城完整轮廓的记忆。碑林,之于西安人那是文化的根基所在。4、华清池。华清池是位于唐华清宫遗址之上的一座皇家宫苑,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面渭水。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而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示范景区。5、大明宫旅游景区。大明宫遗址,在今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大明宫是唐京城长安“三大内”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6、秦始皇陵。秦始皇陵距西安30公里,位于西安市临潼县东约5公里,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秦始皇陵是为秦始皇蠃政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能与之媲美的是古埃及金字塔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7、翠华山国家山崩地质公园。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国家地质公园为2001年3月国土资源部首批的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而且是全国第一批建成揭碑的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8、陕西自然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南路88号舟形岛上,电视塔的南北两侧。全馆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以电视塔为对称点,包括科技和自然两大展馆,两展馆建筑分别呈玻璃球形和月牙形,犹如“日”和“月”,蕴含“日月同辉”之高远寓意。大明宫遗址公园有哪些可玩的地方?去西安旅游要去大明宫遗址公园转转,那么大明宫遗址公园有哪些可玩的地方?请看下文。01 龙首渠支渠这是明朝皇宫一大水渠,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只是一条普通的水渠,不过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看来,是值得研究的。水渠旁边种植着很多植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02 大明宫来到大明宫遗址公园一定要观赏大明宫夜景,晚上大明宫灯火辉煌,让整座宫殿更显气派。03 太极宫太极宫是大明宫遗址公园三大景点之一,一座大宫殿,五道大门,非常的气派,晚上当灯开启的时候,更显辉煌。04 兴庆宫兴庆宫环水,绿色植物多,景色撩人。兴庆宫是木制宫殿,有点像木楼,古色古香,非常漂亮。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1 大明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唐末毁于兵燹。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战乱。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宫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明宫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宫殿建筑制度,而且对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宫殿建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城无论是宫殿布局还是与郭城的位置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宫。梨园,原是大明宫中游园之一,因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2 “大明”一词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诗序》释意为:“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广大,故曰大明。”大明宫如同未央宫之名也出自《诗经》一样,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贤明作为榜样的一种自我的鞭策。大明宫的来历还有一个奇异的传说。初建之时,从工地上曾挖掘出过一面古铜宝镜,魏征认得是秦始皇曾经用来清除异己的镇国之宝,叫“秦镜”。传说它能照见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纤毫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国运的兴衰。大明宫峻工后,秦镜就被悬挂在朝堂上震慑妖邪,以后也就有了“明镜高悬”的说法。有宝镜镇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称为大明宫。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3 政治影响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描绘了当时的盛景。唐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大明宫第一大殿含元殿,比故宫天安门还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历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处理朝政,曾经是中国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建筑影响 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经历了“多宫制一双宫制——单一宫城制”的发展演变。宫城结构也发生了以大朝正殿为中心的中心布局结构到以主要宫殿建筑轴线为中心对称布局结构的变化,而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建筑这种变化的杰出典范。西汉长安城结构以多宫城为特色,都城建设仍然是多宫城制度。从宫城空间结构和建筑特点来讲,大明宫功能明确、布局更为规整。汉未央宫宫内轴线偏处于宫城东部(包括宫城南门和北门在内),其权威地位主要是通过地势的刚昂实现的。而唐大明宫在高台建筑的'基础上,借助轴对称布局以及大殿前更为广阔的空间共同构成。这种空间结构对万民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在西汉未央宫内布置有中央官署等,而大明宫内则不存在这类建筑,所以更具有宫城的性质。从西汉未央宫建成到唐代大明宫的建设经过800年的发展,其间中央官署等机构逐步从宫内剥离出来,由此可以认为两大宫殿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宫城建设的典范。其营建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建设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实践与创新,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的范例。大明宫在将古代高台建筑推向极致的同时又开创了宫城建设的典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城建设中最成功的范例,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繁荣富强的实物证据。一、以大明宫为代表的唐宫苑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唐代宫苑建筑是中国传统宫苑建筑发展完全成熟期的结晶,是中国建筑艺术体系发展的高峰。而大明宫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在建筑艺术风格上,大明宫具有恢宏、朴质、真实的品格。含元殿、麟德殿、宣政殿、紫哀殿、三清殿等体量巨大的建筑物营造出了壮阔辉煌、庄严肃穆的氛围。还显现出质朴、真实的特点,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显现,这和明清宫殿专好于雕琢恰恰相反,唐人营造宫殿,更看中的是单体和群体、局部和全部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不屑于追求过于繁琐纤柔的装饰和细碎俗艳的色彩,给人的印象是在形式的宏丽中蕴含的精神更为内在、更为动人的雄浑和阔大。在建筑艺术创作上,大明宫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独创精神。无论是建筑与大环境的关系、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方式,还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结构、空间构思以至建筑的细部处理、建筑装饰做法都有着开创性的成就。如,开创了“前朝后苑、三大殿制、左中右三路”的总体布局方式;开创了“宫苑结合、宫城中设内苑、外拥禁苑”的宫城建筑与大环境巧妙结合的处置体系;开创了含元殿反凹字型的门网形制等等。这些创举是继两汉以来在建筑艺术上的又一次伟大革新。它将古代中国建筑艺术推向了完全成熟,取得了空前的辉煌,对后世宫殿建筑的影响深远。在建筑技术上,大明宫解决了木构架建筑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标志着唐代宫殿木构架建筑正趋向于定型化。如,大明宫中的麟德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浴堂殿、太和殿、三清殿、金銮殿等殿宇都是超大规模的木制建筑。不仅面积超大,而且高度也极为可观。据建筑学家的复原,含元殿的高度能达到了四五十米;望仙台据历史记载“高一百二十尺”,约36米,也是很高的建筑。二、大明宫开创的宫殿建筑布局方式,对后世及其周边地区影响深远。大明宫沿中轴线对称,左中右三路的布局方式,成为后世宫殿遵循的基本布局。中国宫殿建筑中轴线思想形成十分早,至少不迟于西汉 。但是真正完全按照中正、对称的中轴线原则布置的只有隋唐长安城太极宫和大明宫。这一布局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金上京城宫城、元大都宫城、明清紫禁城、明代南京故宫、中都凤阳故宫,以及很多王城均沿袭了这一布局特点。这是封建时代宗法礼制和帝王权威的象征。三大殿制度,对后世宫廷建筑布局影响极为深远。如,北宋开封皇宫即借鉴了大明宫的宫殿制度,《宋史》载“以本朝宫殿视之:大庆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 。明清亦然。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实际就是对唐三大殿制的临摹。三大殿制度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诸多宫城的基本特征。大明宫其他建筑特征也被后世直接借鉴。如,承天门、丹凤门前的“T”型广场,就被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广场借鉴,二者的功用也十分相似;含元殿的反“凹”字宫殿形制直接影响了北宋汁梁宫城的正门宣德楼,明清紫禁城的午门等;大明宫中的钟鼓楼制度对金中都、元大都、明确故宫也都有影响;二宫中的日华、月华门,金奎殿、太和殿等建筑的名称也被后世宫城所沿用。文化影响 大明宫不仅奠定了中国的宫殿建筑制度,而且对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宫殿建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城无论是宫殿布局还是与郭城的位置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了唐大明宫。梨园,原是大明宫中游园之一,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4 唐代的大明宫是长安城中最为光辉绚丽的构筑群。公园建在大明宫的遗址上,这里有含元殿等宫殿的台基、墩台遗址;能浏览到复兴的大明宫微缩景观;抚玩IMAX 3D影片《大明宫传奇》,还能体验文物的考古掘客和修复。景区有南门和东门,南门是正门,旅客中心也位于南门,提议旅客南门进入景区。遗址公园分为免费区和收费区两部门,个中收费区是景区的焦点地区,包罗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遗址以及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免费区内的部门景点也必要购票,如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考古试探中心等。在收费区内,旅客可以抚玩到各大殿的台基遗址以及在台基遗址上用轻钢布局泛起出的宫殿外观。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内,可以或许抚玩到遗址内出土的文物,如:皇家器具、器皿等。博物馆的东北角,尚有凭证1:15比例复兴的大明宫微缩景观,最高的微缩宫殿高约2米阁下,你可以“行走“在景观中的街道上,融入盛唐大明宫之中。接近南门的丹凤门遗址博物馆内,生涯了昔时丹凤门的门阙墩台遗址,这里是中国汗青上可考的最大一座城门。在丹凤门的西北部有考古试探中心,在这里可以切身材验文物考古掘客和修复事变,出格得当对文物事感情乐趣的旅客。在旅客中心旁的影院内,旅客可以抚玩到IMAX 3D影片(大明宫传奇),每小时播放一场,片长35分钟,在3D情形下,观众如同穿越汗青大门,置身1300年前的盛唐王朝。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5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大明宫遗址作为盛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保护好大明宫遗址就是保护盛唐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后,大明宫成为朝政活动的中心。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是皇帝召见贵族亲信、接见外国使臣和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实测殿址南北长130多米,东西宽70余米。大明宫的介绍遗址在哪里 篇6 西安大明宫国度遗址公园在今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大明宫是唐首都长安“三大内”中局限较大的一座,位于其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高高在上,气魄雄伟。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建筑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便死,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更名“大明宫”。高宗龙塑二年(公元662年),敛收雍、通、歧等十五州的民钱,减百官一个月的薪俸,重建大明宫。第二年迁大明宫听政,更名为 “蓬莱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更名为“大明宫”,以后大明宫的名称才牢靠下来。大明宫的范畴很大,实测宫城西墙2256米,东墙2641米,略呈楔型,其有十一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阁下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有别殿、亭、观等三十余所。自高宗咸亨元年往后,大明宫成为朝政勾当中心。含元殿是其时唐长安城内最雄伟的构筑。唐李华《含元殿赋》说,构筑木柴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运来的“择一木于千木”的“荆扬之材”。殿前对象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南距丹凤门四百余步。“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民办,环阿阁以周 ,象龙行之是曲。”解放后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对象长75.9米,南北宽42.3米。在台基对象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别离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殿南有三条平行的斜坡,间有台阶的漫道遗迹,这就是其时所谓的龙尾道。著名的麟德殿约莫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定名。其位置在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德高地上。这里东临太液池风光区,西近大明宫西墙德九仙门,便于大臣进出,因而是天子召见皇族知己、访问外国使臣和进行隆重宴会德处所。实测殿址南北长130米,对象宽70余米。公元703年,武则天曾在麟德殿访问并宴请东瀛鬼子执节大使粟田朝臣真人。这座局限雄伟德宫室,颠末唐末朱温的粉碎,韩建缩建长安城时的拆毁,早已酿成一片废墟。可是,遗址内的含元殿、麟德殿、一清殿、翔鸾殿和栖凤两阁以及太液池、蓬莱亭等遗迹,此刻还清楚地望见。大明宫遗址公园介绍 关于大明宫遗址公园简介1、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2、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3、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4、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2020年2月,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所有医护工作者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全国医护工作者持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本人可享受免费参观重点旅游景区和博物馆。 6、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