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元素景观雕塑

176人浏览 2025-09-13 09:50:05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杨帅彬
    杨帅彬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荟萃之地,其校园景观就是它品格最直接的表达载体。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才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狭窄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校园建设反映在校园面貌上则往往过于强调理性而缺乏人文气息的体现,过于强调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态的景观,校园景观单调刻板。人与环境的认知整合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说校园规划与景观的好坏未必能直接导致学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满自然与生态气息的校园肯定可以给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影响,本文正是探讨雕塑这种艺术应用手法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一、雕塑的概念雕塑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活动之一。《辞海雕塑条》是这样给雕塑定义的:“雕塑以各种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人类最早的雕塑活动是把人自身的形象作为表现的中心。这种对于人的关注,一直贯穿于整个雕塑艺术的历史,并在不同的时期里加入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随着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材料的丰富化、空间意识的转变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雕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现代雕塑被给予了新的定义,即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制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景观学的发展促使了雕塑必须与环境相融合,这种“文化景观”“的发展使景观雕塑也就应运而生。随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高,景观雕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大学校园景观特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的大学校园,是通过外在物质构成要素的形态来反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如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环境、工程技术水准以及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等。概括起来,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类。这三类影响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最终决定了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1、自然环境对校园环境而言,除了学术性是各个校园的共同点之外,各大学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在制约校园景观特色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谈到自然条件,我们不难想到自然界中包含的四种基本物质:木、水、岩石和土壤,它们在一起能够形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合成物。这些合成物体的种类是如此之多,以至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复杂的自然条件是设计根基,无论做何种设计都必须考虑建筑及其环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意气候强加给环境的诸多影响,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筑材料等等彼此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与人共相协调的校园环境景观。2、人文因素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者,另一方面是校园环境景观的使用者。人文因素可以说是对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最大的方面。大学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对校园环境景观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总会在世界各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上留有痕迹。从中国古代传统的“礼制”到近代美国对“自由、民主”的崇尚,从建国初期的“高、大、全”到当代的“开放、效率、集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种种观念成为了定位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参照系,也为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定下了基调。3、社会因素我国建国初期,大学校园建设受政治、经济影响仍然很大。校园规划、建筑单体和环境景观形态都有着清晰的时代烙印。前苏联曾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楷模,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我国50年代兴建的大学校园的范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形态都十分雷同。随着国家中央权利的下放与分散,高校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逐渐得到“松绑”,学校的自主权日益增大。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用地性质和景观结构的生长与变化,在景观设计上又要具备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三、雕塑艺术手法的运用雕塑及各类艺术小品是建筑外环境中的重要艺术景观设施。对于点缀和烘托气氛,增添场所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中的雕塑,犹如玉盘上的珍珠,往往是校园中最丰富生气的景点,重要的雕塑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最凝练的标志,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雕塑常常作为某一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吸引人群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间中它又常常作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园文化韵味。雕塑在设计上从如下几个方面主要方面入手:1、选题校园雕塑主题的选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题的选择须视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 雕塑内容很多,它们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新颖。既与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环境、提高校园景观品质有重要意义。它们一方面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人们观赏景观的所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要考虑其自身的造型的艺术性;同时还要尊重校园的历史文脉,反映出每个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应处理好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与植物的配置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校园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国很多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都有独特的景观小品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例如:北京大学一些体现北大景观风格的雕塑,使得北大景观风格与北大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又具丰富现代感的生态校园;南京大学在逸夫楼前的空地上安置了“孺子牛”雕塑,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知识,并懂得奉献于人民的精神。一些新建的学校也很注重雕塑体现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中央美术学院把雕塑放置在教学建筑楼前既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又使现代与历史水乳交融。在这种艺术环境当中,各种景观小品与建筑、庭院、绿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气氛;真正地做到了使学生们的身心受到熏陶。2、形式形式有抽象与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较易为人们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会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为深刻,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启发人们的思维,成功的雕塑往往与环境或是协调或是对比,或是呼应,除了自身比例关系,色调关系,材质工艺关系的协调外,应力求与校园环境统一和谐,力求与大学的历史和未来联系,力求与校园环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沟通,并为之服务。一方面在形式上应避免单一和空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在空间处理上应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在风格上应应体现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园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选择,使之适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虑校庆纪念物的性质,位置,不能见缝插针,否则,会流于浅薄,庸俗。雕塑与其他环境艺术品一样,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着眼于个别作品的美,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环境层面中所有建筑和物品的空间形式,随着主体的活动在时间序列展开构成的总的形象和节奉,创造整体环境的美。3、材料历史每次对材料的变化和新材料的应用都将雕塑的发展向前推进一大步。当前由于人文主义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新认识,新的观点得以显出,布朗库西的雕塑创作发现了材质美的独立的审美内涵,为现代雕塑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特别是受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塑雕家更加重视雕塑的“物”的意义,在传统雕塑中、题材、形式决定材料的选择。在现代景观雕塑中,材质肌理诱导形式的产生。材质可以作为表现的主题,材质是激发雕塑家灵感的契机,随着雕塑家对材质表现可能性的探索不断深化,材质表现也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如果说传统艺术的美感来源于造型和色彩的表现,那么现代雕塑的美感更多的源于材质的表现。从最原始的石材、木头、陶瓷等硬质材料,到现在各种金属、玻璃等各种高科技材料,无不体现了雕塑水平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思想的前沿,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创新性的运用材料,往往会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4、照明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大学校园的夜生活日益活跃,夜间的大学景观己成为校园面貌的重要组成方面。景观雕塑的风采如何能从白昼延伸到夜晚,便是景观雕塑照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雕塑来说,不能要求每个部分都平均照亮,而要对正、侧、背面,分别为主光和辅助光的不同亮度,分出体面的立体感。如能有附近的高层建筑上的投射光,以侧顶光为主光最好,对人物雕塑尤为如些,浮雕作品的照明最忌正面投射。需用斜侧光,才能强调出起伏的体积感。景观雕塑的不同材质和色泽,需要用不同的照射方法和不同的光源。不锈钢或钦合金材质有强烈的反光性能,更多地是反射出环境的光线和色泽,可随季节和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如用强烈灯光从四面直接投射,到处都是辉点而显得凌乱,又容易暴露表面的任何微小疵点和不平整。应在环境照明的基础上,有重点的投射。对于灰褐色的材质如砂岩、花岗岩等,宜用橙黄调的高压钠灯。而用于红蓝绿色系的铜、着色钢则必须用显色性好的复金属灯。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把背景墙面照亮,使雕塑显出剪影轮廓的装饰效果。四、结语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雕塑运用可以提高大学校园本身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品味,也可以提高大学所在城市的景观品质和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形成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应敏感地意识到,雕塑是如此紧紧地把校园环境与建设、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雕塑来记录大学的人文历史和塑造环境,来反映当代文明的成果,来展示美好的理想,就成为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应承担的重任。

  • 花儿真美
    花儿真美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是一种结合科技元素和景观设计的艺术形式,通过创造性的雕塑形态和科技元素的融入,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常常利用科技产品、机械设备、光电技术等现代科技元素作为雕塑的材料或表现手法,以创造出未来感、科技感、动感等特殊效果。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具有美观的外形,还能通过科技元素的运用,实现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效果,提供观赏者与作品的互动体验。

    常见的科技元素景观雕塑包括:

    1. 光电雕塑:利用光电技术,使雕塑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呈现出变幻的效果,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2. 机械动态雕塑:通过电动、液压等机械装置,使雕塑具有动态的特点,形成旋转、升降、摆动等动作,增强观赏的趣味性。

    3. 互动式雕塑:结合传感技术,使观赏者的行为和动作能够触发雕塑的反应,例如声音、光线等变化,实现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4. 多媒体雕塑:利用投影、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将雕塑与影像、音乐等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艺术感的作品。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在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广泛应用,既可以作为景观点缀,丰富环境氛围,又可以起到文化传承、艺术教育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够为人们带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体验,促进人们的科技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 迈斐西
    迈斐西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指的是将科技元素与景观雕塑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在公共空间或景观中设置雕塑作品,将科技元素融入既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又体现了科技的现代感和创新精神。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常常使用先进的材料和制作技术,例如钢铁、铝合金、塑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耐候性、耐腐蚀性和抗震性等优点,能够在室外环境中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也能够承受各种气候条件的考验。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的主题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抽象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具象的科技元素,如电路板、芯片、机械零件等。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设计出与科技主题相关的具体形象,例如科学家、机器人、太空飞船等。

    通过科技元素景观雕塑的设置,可以增添城市或景区的现代氛围,展现科技发展的成果和创新力量,同时也能够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参观和欣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科技互动、学习和娱乐的场所。科技元素景观雕塑还可以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传递出科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引发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科技元素景观雕塑是将科技元素与景观雕塑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艺术形式,通过雕塑作品的设置和设计,展现科技的现代感和创新力量,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与科技互动、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 良良2016
    良良2016

    在青岛的“青岛雕塑一条街”。童眼看世界雕塑在2号园(海趣园)。青岛雕塑一条街景观带系青岛市政府于1998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东部海滨修建的一条新旅游观光景区。 该景观带以东海路为纽带贯穿东西,西起太平角六路,穿过浮山湾沿海景观带,东抵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长12.8公里,路宽33米,道路两旁各有宽10米的绿化带,碧绿的草坪上,葳蕤的树木掩映中分布着各具特色,形态各异,富有浓厚文化韵味的雕塑,东海路成为全国最大、晶位最高的环境艺术长廊。青岛东海路上的雕塑,以中华文明和海之情为主题,以华夏历史文化和齐鲁文化为素材,由国内著名院校、设计单位的艺术家广泛参与,11个园区的主题雕塑与数不胜数的园林小品融会在一起,掩映在鲜花绿草中,争芳斗艳,美不胜收。1号--海涛园

    位于东海路起点的最西端,园区的主体雕塑《天地间》的设计形式采用现代艺术的处理手法,用巨大的手和脚纵向连接在方柱与球体之间,象征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建设理想世界的力量。在海滨一侧,等距排列着12根高大、雄伟的石柱,这就是以表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悠久的文化为主题的《世纪长廊》。凝重的花岗岩质感和强烈的石柱造型与海天环境共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其内容分别是:尧舜禅位、大禹治水、四大发明、孟母三迁、愚公移山、田单火牛破燕阵、将相和、文成公主、郑成功收复台湾、李白与杜甫、戚继光抗倭、司马光发愤治史。这些为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用雕塑的手法予以表现,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给人以强烈的文化震撼。2号-海趣园

    位于青岛市少儿活动中心东侧,按照少年儿童的审美特点确定雕塑形式,把雕塑设计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巧妙融合,寓教于乐。园区内共设计大小雕塑10余座。全都是我国少年儿童熟知的历史故事和童话传说。它们是《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曹冲称象》、《铁杵磨成针》、《司马光砸缸》、《闻鸡起舞》、《伯乐相马》、《猴子捞月》、《童眼看世界》等。3号--海风园

    是一处面积较小但历史文化凝重的园区。雕塑以齐鲁文化为主题,表现了在中华悠久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齐鲁文化,再现了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景象。主要雕塑有《孔子及诸子百家》、《孔子师生》、《孟子讲学》、《孙武》、《韩非子》以及中华古文明的标志《鼎》等。4号--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是东海路雕塑街的灵魂园区,场内高30米,直径27米的大型城市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是青岛最新的城市形象标志。它是借助青岛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导火索这一历史背景,充分体现百年青岛的历史和民族荣辱兴衰的追忆,激励人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图强。五四广场南靠大海,北依新市政府大楼,广场内的建有大型音乐喷泉和大面积的草坪,还有演出舞台,是人们节假日观光旅游,欣赏演出的最好场所。同时五四广场还是垂钓者的乐园,也是春天放飞风筝的好场合。五四广场相邻的音乐广场,以音乐主题雕塑著称,这里经常是歌声悠扬、音乐不断,听歌、赏音乐、看大海,真是享受不尽的美丽与惬意。5号--园区

    位于东海路和福州路交界处,配以先锋派雕塑风格的《万众天地齐步走》的雕塑,更增添了街景的活力。6号--海韵园

    西起浪琴园别墅,东至银都花园。一条带状绿地沿海滨延伸,设计者根据园区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特点,以保护、美化自然风貌为基点,充分利用岩石、沙滩、植被等自然元素和雕塑艺术,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海滨游憩空间。园区以海洋文化为主题,设计了《三美神》、《海风》、《海之恋》、《静思》等反映人类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在这里漫步在蜿蜒的石板小路上,听海浪唱歌,大海的蓝色与岸边的红瓦绿树给人一种充满遐想的美丽与视觉享受。7号--艺术挡墙

    在东海路上漫步,你一定会被一处隔海而立、造型独特的艺术墙壁感到惊奇,这是一处充满了艺术造型、用鹅卵石砌城的墙,设计者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高差,以各种天然石材配以绿化砌成图案奇特的艺术挡墙,为高楼林立而风采单调的东海路北侧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驻足欣赏,会有一种浮想联翩的意境。8号--青岛海滨雕塑馆

    这是一座室内和室外两种结构的雕塑园去,有国内外著名雕塑家的上乘作品在馆内展出,室外曲径幽忧,各种材质的雕塑矗立在绿草茵茵的大海边,为游客提供了一处新的旅游文化景观。特别是室外及具创意的雕塑作品,给了游人充分地施展自己想象力的机会,一堆废铜烂铁,在这里就能成为一尊充满了创意的好作品,这里用艺术把人们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发掘出来。9号、10号、11号

    均位于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内,海边的大型主题雕塑《阳光·沙滩·海洋》、《蓝色的帆》,与大海的景观相得益彰,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大海里那尊古老传说中的石老人天然塑像,更充满了神话般的奇妙与美丽。

  • 小胖
    小胖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关键是从实际出发、走合理捷径。建议在如下四个方面有较大突破。

    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决定了城市的个性与灵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上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鲜明特征。从历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过,哺育了上虞;从地理位置看,杭州湾敞开怀抱,呵护了上虞;从地形地貌看,河道纵横交叉,滋润了上虞。可以说,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乡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牢牢把握滨江生态型城市发展的核心定位,着力构建以曹娥江为轴、城区河道相互贯通的城市水系,并加强对河道的修整护岸、水体治理、绿化亮化,形成水系发达、绿树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亲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积极提升城市文化景观。建设城市文化景观是增强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建设城市靓丽的文化景观。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游品牌。在现有曹娥江水利风景区的基础上,推进两岸道路全线贯通,实施水路、游步道、陆路立体通行,种植同一树种,增设舜江十景,物化曹娥传说,配套运动项目,使之成为自然、人文、时尚交相辉映,观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依托曹娥庙景区建设孝文化主题公园,依托龙山建设虞舜文化主题公园,把历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把现代科技、时尚元素有效运用进去,使之成为人们文化娱乐、假日休闲、社交活动的目标去处。三是构建标志性建筑。着力建设具有文化、会展、体育等综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剧院”,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合理设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的公共艺术,任何视角、任何时点都带给人们美的倾诉。建议把城市雕塑作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规划。将城市雕塑规划作为城市文化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规划的子规划,在城区重要节点处规划和建设文化雕塑,避免盲目发展、轻易改变。二是注重特色雕塑开发。面向全国统一征集一批具有上虞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特征的雕塑作品,切实增强城市雕塑个性,真正发挥其“画龙点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合理设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题纪念性雕塑、广场标志性雕塑、环境感召性雕塑、公园绿地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真正让城市雕塑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

    有效改进城市建筑风貌。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们审美观念、社会艺术思潮、建筑技术进步、地方历史文化精髓的承载体。建议积极营造优美的城市建筑风貌。一是突出建筑设计的艺术性。对城市建筑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务建筑、桥梁、公园设施的设计,要在保证内在功能的基础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观艺术性,使这些建筑物具有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二是突出建筑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视建筑体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视建筑体以外的空间利用,使功能区之间的隔离更美丽、每个小区之间的衔接更优美。三是突出建筑命名的特色性。将历史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务机构、道路、桥梁等建筑的命名之中,并结合城市广告适度介绍建筑命名的文化背景,让人们时时感受文化熏陶

  • 小泥人
    小泥人

    据报道,经过几个月的整改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及所管辖的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等重新开馆,并且首次运用了运用高科技元素。报道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展陈内容紧扣‘伟大的开端’陈列主题,整个展厅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展线更加顺畅,序厅采用了全景性雕塑,在全国纪念馆中属首创,在保留了“打响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两大核心要素后,运用大型组合式雕塑艺术,全景式地展现了准备起义、打响第一枪、民众支前、欢庆胜利,南征广东和井冈山会师等主题。其中八一馆的主展区分6个部分、21个展示单元,总陈展面积达4492平方米,展线998米,展出各类图片、图表509幅、文物展品407件(套)、艺术品51件、大型景观及多媒体展示8组。展厅第一部分新增了“铁甲车队”和“叶挺独立团”,交代了起义前的背景,脉络更加清新。此次在展厅内搭建了长达400多延米的历史时间长廊,使用大量的背景图像烘托南昌起义革命历史事件与“八一”背后的故事,运用高科技元素展示手段更为先进,增强了展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冲击力。

    希望大家有时间去八一馆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 外是派
    外是派

    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 纪念性公园是纪念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怀念的功能,并且兼顾了游人的参与性和游憩性。那么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元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一)自然因素 地形因素。地形的起伏变化对纪念性公园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影响了它之后的设计形式。凸地形通常配合向上的踏步和阶梯,当人们参与其中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动感。当人们仰望在高处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尊敬和崇拜的感觉。而凹地形有封闭性和向心性,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安静与沉思的安宁感,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就是在逐渐下沉的凹地形中完成的,仿佛大地之中的深深的伤口。植物因素。植物在纪念性空间中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能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植物本身的含义、色彩差别、季相变化、冠幅枝叶花朵果实,都是可以作为造景中的设计元素来表现的。在美国93号航班纪念园中,遗址景观和当地的枫树林紧紧结合在一起,有一种独特而忧伤的美丽。洛杉矶的玫瑰公墓园中,道路两旁种满了美丽的玫瑰,形成了一到旖旎的景观,为墓地增添了活力。而布策设计事务所在设计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的时候,就保留了一棵见证灾难的大树,称之为“幸存者之树”。它是力量与隐忍的纪念。在它周围果园绿荫成片,孩子们可以在果园的空地上学习、思考。水元素。水象征着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为纪念园能增添不少生机和活力。浅水的设计更加有助于游人的互动。水平流动的薄水案有戴安娜纪念公园,它的动水奔流跳跃,静水安宁温和,反映出了戴安娜王妃动静相宜的个性。垂直地面的水帘如马丁路德金纪念园沿着花岗岩纪念墙缓缓流下的水幕,为纪念公园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因素。 (二)人工因素 园路因素。园路可以将纪念园的空间分割成几部分,起到组织空间与序列、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园路的宽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带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例如伦敦郊外的肯尼迪纪念园,花岗岩石板铺砌的小路沿着平缓的山丘通向肯尼迪纪念碑。雕塑。雕塑是纪念性公园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被纪念的人物或者事件的发生,仿佛在对游人讲述一个个故事。例如华盛顿韩战纪念园中美军士兵的雕塑,华盛顿罗斯福纪念园中反映经济危机时等待就业和救济的人们的雕塑,都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场景。但是在中国的一些纪念性公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纪念人物的雕塑通常采用千篇一律的大尺度雕塑,来表现对人物的敬仰之情,缺乏和空间环境的融合,忽略了游人的参与性,造成了场所的单调。材料因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纪念性公园运用的材料也渐渐趋向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石材、木材,玻璃、金属等材料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爆炸纪念园中,开阔草坪上布置了168把玻璃做的椅子,来代表168名在爆炸中的罹难者。美国妇女选举权纪念园运用了镀膜金属管材的横向竖向变化,来象征妇女选举运动的历程和变化。 (三)高科技媒介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在纪念性公园的氛围营造中能起到重要作用。这里主要从声音和光影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声音元素。声音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是纪念性空间里重要的设计因素。例如流水与石头的摩擦声,雨水滴落在植物上产生的敲打声,风铃、水琴在自然动力下发出的悦耳的声音,人们通过互动装置所获得的声音,以扬声器播放的模拟事发现场的声音等等,都能给纪念性景观营造出各种的纪念氛围。这些声音都将人们带入不同的纪念性空间,或安谧沉静,或肃穆紧张。例如在日本景观大师三谷澈的设计风之丘墓园,如果人们漫步在这个下沉的花园里,可以在椭圆形的中心看到一个长长的坐椅靠着一口空井。这个地方被称为“风之椅”,人们能听到从井底发出的幽幽的风之音乐。光影元素。光线和阴影产生的效果能为纪念性景观带来不同的魅力。光线更侧重的是光的直射,不管是自然光线还是人工照明;阴影更侧重的是阴影和影像。例如美国的“911”纪念光柱,它把两束象征双子塔的巨型光柱投射在世贸遗址的上空,象征着在“911”事件中倒塌的世贸双塔和那些所有的罹难者,令人震撼。而越战纪念碑的黑色花岗石能反映人像,使生者仿佛在自己的凝视中与逝者进行对话,从而传达思念之情。 ;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