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尔云景观雕塑

179人浏览 2025-09-10 13:00:38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阿蛋家有喵喵
    阿蛋家有喵喵

    Kapoor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的方式出现。配以简单,鲜明的色彩。他早期的作品常常以彩色粉末的方式出现,这些粉末以不同的造型出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市场和寺庙里常出现的彩色粉末推出的小丘。卡普尔早期的颜料雕塑,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红色的谷粒,和很多花”就是这一类型创作的体现。Kapoor随后的作品开始更多的运用固体,石头类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径和腔的体现,往往暗示物质与精神,光与黑暗,肉体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双重意味。

    他创作过不锈钢反射雕塑,以反映或扭曲观众和周围环境镜子的形式出现。 比如他创作的一系列命名为“非物体”的不锈钢作品,“非物体(门)”,“非物体(杆)”,和“晕眩”等作品都是在08年创作的。Kapoor愿意称呼自己的雕塑为“非物体”,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常的状态,这个非物体的功能是Kapoor对另外一个层次的空间和观念进行延伸的途径。

    Kapoor最知名的作品是大型雕塑,这些雕塑往往以简单的曲线结合凹洞和凹陷的方式出现。Kapoor用简单的造型和庞大的尺寸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作品凹处所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反射所营造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他在芝加哥千年公园和Cloud Gate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点。

    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的“Cloud Gate(云门)”是Kapoor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芝加哥人把它称之为“豆子”,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颗豆子,这颗豆子是由多块不锈钢板高度抛光焊接而成的,整个雕塑高达33英尺,重量为110吨。

    “豆子”的姿态柔和简约,让人看了之后唤起了内心的温和情感,芝加哥的城市景观投射到这颗豆子上,豆子的弧度,凹凸,和图像的反射将人的感受引领到另外一个层次。豆子具有的柔和幅度在与周围景象兼收并蓄之后,产生出了一种超然的力量。

    在这件作品里,Kapoor强调作品和周围空间达成一种交流和氛围,而不仅仅是“豆子”本身。这件作品充分的体现了Kapoor对作品营造出来精神空间,和空间进行交流的意图。

    天镜(Sky Mirror)是和Cloud Gate创作意图类似的作品, 一个直径为35英尺的凹面镜悬挂在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它把城市里的景观尽收像是这个城市的一只眼睛,这是Kapoor在 2006年完成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记忆”(Memory)是Kapoor的另外一件代表作品, 一个大型的橄榄球状物体在不同的房间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铁锈的球体符合人们心中记忆的样式,但观众却无法在一个房间里看到这个球体的全部,这让观看者们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这件物体在屋子之外是怎样的一幅样子,这让人联想到边界的问题,记忆有边界吗?是开放式的还是被分隔在一个一个的房间里?我们走出了一个房间的边界,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有边界的房间,或者我们在精神领域的探索就是这样的一个景况,从一个房间走出,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房间。突破和重新被界定永远是相伴相生的。

    Kapoor的作品常常出现鲜红色,红色对他有特别的感受,Kapoor说: “红色具有某种含蓄和主动的性征,这让我着迷,我总是想用红色创作作品”。在所有运用红色的作品中,“Svayambh”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

    Svayambh“是Kapoor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作品主体是一个1.5米的巨大红色蜡块,蜡块像车厢一样被安放在一个红色移动轨道上,这个红色蜡块以一种几乎感觉不到的速度移动。

    ”Svayambh“的外观让人是让人联想到火车车厢,Kapoor一直迷恋Andrei Konchalovsky的电影“逃亡火车”,在火车上,两名越狱的罪犯登上一列开往阿拉斯加的火车,结果他们就要成功的时候,火车车长病逝,车上只剩下一位女助手,他们被困在火车上,火车没有刹车,也没有人驾驶,三人在彼此身份透露之后,决定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但追捕的警察赶到,这辆火车只能走向一个车毁人亡的前方。

    Svayambh”在梵语里是自我生成或者自动生成的意思。这个红色蜡烛块像是那面墙上产生出的一个1.5米高的裂块,一个自我生成的创伤。这个作品打开了一个另外的精神反射空间,用简单有力的方式实现了一种极具震撼的感觉,Kapoor说,“一个真实的物体往往能导致一个非物质的感受”, “Svayambh”营造出来的景象超出了眼见的范畴,进入了另外一个精神层面,这是现象和精神之间进行的对话。

    “没有镀金的战士:肢解圣女贞德”是另外一件Kapoor运用了大量红色的作品。在Kapoor的这件作品里,贞德不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战士,她所有剩下的就是两堆红色的废墟和一个凹陷下去的红色土坑,还有两条被肢解的腿。那两个红色小丘可以视为她的乳房,而圆形的土坑则象征着子宫。在Kapoor看来,贞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母性意味的生育图腾,她的身体是可供人栖息的一个洞穴。红色运用在这里,蕴含有“向内”容纳庇护的柔韧和“向外”积极争取,热情释放的母性意味。这确实是别的颜色所不具备的一种特质,Kapoor在感觉到这一点用作品把他对红色的理解也表现了出来,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表达。

    肢解圣女贞德”是2009年Anish Kapoor为了布莱顿艺术节特别创作的作品, Kapoor做为布莱顿艺术节的第一位客座艺术总监,他在这次艺术节上还呈现了其他4个装置作品: 天镜 Sky Mirror,C-弧线, Blood Relations血缘关系(和Salman Rushdie合作),和1000 Names。布莱顿市民对Kapoor的这些作品反应非常热烈,由于这些作品太受欢迎, 布莱顿的警察不得不在作品周围改道交通,并实施了人流量的控制。

    Kapoor作品受到观众如此的欢迎,有记者问Kapoor,是否“与人接触”和“作品摆放地点”是公共艺术的成功关键,对此,卡普尔回答说:“我思考那些像神话一样的世界建筑奇迹,比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通天塔。似乎一个集体意志的东西总是会和个体产生共振,这感觉类似于神话。我把这个模式纳入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艺术可以实践那样的景况,我想占领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一个由想法和思维方式贯穿起来而产生的一个对象。”

    他的创作像是在这个世界找到一条缝隙,他总是试图进入这样一个未知的缝隙,占据这个领域。进入这个未知神秘领域的方式包括明暗,凹凸,反射,颜色等各种手段带来的暗示。比如他在常青画廊里展览的作品“升华”,观众们先从一个黑暗的甬道里进入,走过黑暗之后,突然进入了一个光明的地带,旋转幽暗的建筑通道尽头一掠青烟从地下升起,被上面的涡炉吸入,这时候占据人们的感觉是扩张和向上升腾的意外境界。

    Kapoor说,我一直在做的是表现这个世界里并不在场的一面,是一个幻想的空间,它来自于心智和灵魂的一面,用雕塑把感知到的这一面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在做的。

  • 沧海为水
    沧海为水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是由印度艺术家安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创作的一组艺术作品,其特点是利用雕塑和装置艺术的形式,将空间与形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宏大、神秘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的主题是对人类意识和存在的探索,通过悬浮、扭曲、反射和变形等技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视觉体验。作品常常运用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以及镜面和色彩等元素,以呼应自然、城市和人类的关系。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的作品形态多样,有的是巨大的雕塑装置,如《天空之门》(Cloud Gate)和《星体》(Sky Mirror)等,这些作品常常成为城市的地标,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有的是以较小的形式出现,如《泪滴》(Teardrop)和《旋转门》(Whirlpool)等,这些作品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引发思考和感受。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城市和自然环境的补充,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这些作品被广泛展示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空间、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为观众带来艺术与生活的交融。

  • 上阵爷俩
    上阵爷俩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是由印度艺术家安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创作的一组景观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大胆而想象力丰富的形状和材质而闻名,通常以巨大而抽象的形式呈现。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中的云朵。卡普尔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例如不锈钢、铜、玻璃纤维和聚合物等,以及独特的造型工艺,创造出富有流动感和变化性的云朵形态。他的作品常常呈现出曲线、波浪、涡旋和虚实相间的效果,给人一种奇幻和梦幻的感觉。

    这些雕塑作品通常被放置在户外的公共场所,例如城市广场、公园和博物馆花园等,以增添空间的艺术氛围和美感。它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展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光影效果。卡普尔云景观雕塑的体积巨大,常常达到数十米高,给人一种震撼和壮观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形态上的吸引力,卡普尔云景观雕塑还引发了观众对自然、身体和空间的思考。它们的不规则形状和材料的反射效果,使人们产生了对时间、空间和物质本质的独特感知。观众可以通过与作品的互动和穿越,体验到不同角度和尺度上的视觉效果和身体感知。

    卡普尔云景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达方式。它通过对自然、空间和材料的独特诠释,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并引发了对艺术与环境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与环境共生和互动的艺术装置。

  • 给我一个印度粉
    给我一个印度粉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如果是真的,可就值钱啦!可底部怎么会有公元3年呢?那时候还不是公元纪年哦!

  • 情话多美
    情话多美

    云门 (雕塑)云门(Cloud Gate,因其外形又被俗称为“豆荚”)是一件由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所设计的公共艺术塑像作品,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卢普区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的AT&T广场内。这一作品长20米,宽13米,高10米,拱底最高处距地面约4米,重100吨。云门虽由168块不锈钢板接焊而成,但其表面非常光滑,游客可以在其上看到被反射和扭曲的城市轮廓,但完全观察不到接缝。云门全景图

  • 圆滚滚
    圆滚滚

    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

    学分2.0

    总学时32h王鹤 ,天津大学

    已学人数:0

    章节视频

    绪论 -序章2天

    0.1 全球公共艺术简介

    第一章-信手拈来——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1.1 追本溯源——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1.2 百舸争流——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

    1.2.1 自修——现成品公共艺术造型逻辑日益完善

    1.2.2 外联——现成品公共艺术与环境关系日益紧密

    1.3 爆发还是沉默?——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1.3.1 向过去道别——再没有艺术家以现成品为主要造型手段

    1.3.2 可待成追忆——现成品公共艺术更多以怀旧为主要功能

    1.3.3 瞬间成永远——现成品公共艺术的临时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1.4 中国式的诘问?——张江艺术花园“∧”

    第二章-影像的幻术——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2.1 我从画中来——二维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2.2 渐入佳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

    2.2.1 不空中空——剪影正负形

    2.2.2 有板有眼——插接与折叠

    2.2.3 推拉工具——厚度拉伸

    2.3 不甘命运摆布——二维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2.3.1 坚守——传统基础上不断改良

    2.3.2 抗争——逐渐探索跨界新形式

    2.3.3 新生——在巨型公共艺术中重新找到自我

    2.4 为我所用——中国成都太古里的二维公共艺术

    第三章-怀旧情怀与前瞻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9天

    3.1 并不简单的小点——像素化艺术的历史渊源

    3.2 在怀旧认同中畅想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3.2.1 胸怀——像素化公共艺术具有开放的框架

    3.2.2 禀赋——像素化公共艺术能够兼顾怀旧与前瞻

    3.2.3 成就——像素化公共艺术善于融入建筑环境

    3.3 艰难求索——中国像素化公共艺术“像素立方体”

    第四章-星河光转——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4.1 永不停歇的梦想——能动艺术的历史渊源

    4.2 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4.2.1 考尔德的奠基——能动公共艺术的艺术化阶段

    4.2.2 乔治里奇的建构——能动公共艺术的工业化阶段

    4.2.3 纷纷试水——能动公共艺术的科技化阶段

    4.3 泛化、转化和引申——能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4.3.1 能动概念日渐泛化

    4.3.2 能动主力逐渐转化

    4.3.3 能动概念逐渐引申

    4.4 与世界肩并肩——中国能动公共艺术《凤凰》

    第五章-镜中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5.1 曲“镜”通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5.1.1 匠人精神——日本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1.2 深厚积淀——欧洲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1.3 锐意进取——美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5.2 古老东方的思辨——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5.3 对碎片化世界的回应——反射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5.3.1 内敛——反射型公共艺术尺度可能渐趋缩小

    5.3.2 务实——反射型公共艺术临时性和实用性逐渐增强

    5.3.3 发散——反射型公共艺术材料日渐多样

    5.4 引领时尚——中国反射型公共艺术上海新天地广场境面反射装置

    第六章-顺时而动——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5天

    6.1 赤子之心——生态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6.2 枝繁叶茂——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

    6.2.1 以刚克刚——力求以科技解决问题的生态公共艺术

    6.2.2 以柔克刚——运用原生态材料的生态环境公共艺术

    6.2.3 倔强的牛虻——警示公众注意的生态环境公共艺术

    6.3 未有穷期——生态环境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6.3.1 短暂——临时性作品数量增加,回收材料日渐占据主流

    6.3.2 坚强——永久性作品重视坚固材料,注意提高维护性

    6.3.3 成长——警示型和科技型生态公共艺术分化日益明显

    6.4 为时不晚——中国生态环境公共艺术“cola-bow”

    第七章-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2天

    7.1 千树万树——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渊源

    7.2 步入正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发展

    7.2.1 跨过卢比肯河——2000-2010年的植物仿生公共艺术

    7.2.2 起承转合——2010年前后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进展

    7.3 润物细无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7.3.1 轻——基础材料逐渐重视轻质量、高强度与可回收性

    7.3.2 真——形态上越发逼真,进一步融入都市环境

    7.3.3 活——发挥自身优势,更多采用互动技术以实现社会效应

    7.3.4 强——功能越发强化且实用,推广普及门槛降低

    7.3.5 净——夜间照明逐渐基于清洁能源

    7.3.6 辨——技术哲学层面还需深入思考

    7.4 来日方长——中国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成都太古里部分作品

    第八章-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图腾——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14天

    8.1 殊途同归——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渊源

    8.1.1 有光为证——声光公共艺术的早期发展

    8.1.2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源头之二——互动公共艺术的早期发展

    8.2 飞向无垠——2010年以后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最新发展

    8.2.1 移步换形——与人的位置互动

    8.2.2 举手投足——与人的动作互动

    8.2.3 心随声动——与人的其他互动途径

    8.3 给未来的自己——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8.3.1 更多元的未来——互动媒介结合程度日益紧密

    8.3.2 更发达的未来——互动手段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8.3.3 更壮观的未来——互动作品规模日渐大型化

    8.3.4 更耐人寻味的未来——互动的艺术效果还有待观察

    8.4 弯道超车——中国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声波》

    展开全部

    课程简介1. 对比教学:公共艺术范围广泛,因此重点通过与雕塑、设施、建筑、景观等相关艺术门类对比,帮助学习者深化对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2. 案例教学: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中的实践艺术,通过大量最新案例的深度细致解读,帮助学习者了解世界各国近年来在此领域不断探索的最新成果。3. 实践教学: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简单易学,课程通过轻松诙谐的现成品运用等途径,鼓励学习者大胆尝试创意设计,表达自己的主张,了解设计流程。展开全部

    教学大纲

    绪论 序章

    绪论全球公共艺术简介

    公共艺术是动态的存在,进入2010年后在移动互联、新材料、基于文化创意转型的城市再生等大背景下,像素化、植物仿生等新兴公共艺术形式异军突起,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帮助同学们把握公共艺术这一影响深远的变化,并以此为窗口了解世界前沿艺术、科技、社会思潮,正是《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第一章 信手拈来——现成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现成品的使用是当代公共艺术与传统雕塑区别最显著的设计方法之一。将寻常可见的工业现成品放大尺度,使其在公共空间中具有了新的意义。奥登伯格等艺术家创作了《晾衣夹》等众多经典作品。2010年以后,围绕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形式探索与创新仍在继续,呈现出诸多新颖的发展趋势。追本溯源——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奥登伯格为代表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在公共空间中将复制现成品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发扬光大,在很大程度上为这一领域原则、规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百舸争流——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百分比计划”开始大规模实行,以考尔德为肇始,众多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从美术馆内走向广阔的户外空间,走向美国联邦资金建设的诸多海外使领馆。奥登博格很快抓住了这一机遇,他的现成品公共艺术实践延续了此后的三十余年,其中的形态演进规律虽不是非常明显,因为这些作品的形态往往受到甲方的要求或所在环境的制约。爆发还是沉默?——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奥登伯格之后的现成品公共艺术的发展去向并不明朗,但有这样的几点趋向已经非常明显。中国式的诘问?——张江艺术花园“∧”

    公共艺术概念进入中国已经很久了,相关实践也一直在推进当中。上海张江艺术花园中的“∧”就是典型案例,作者以典型的波普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大型的易拉罐,打开的易拉罐用吸管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着倾斜状态。作者在这里也希望表现快餐对儿童的不利影响这一社会问题。同时在易拉罐后部安排了梯子,儿童可以攀爬,并从吸管中滑下来 ,以起到滑梯的作用。第二章 影像的幻术——二维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二维公共艺术是利用绘画、剪影、厚度拉伸等方式,赋予二维图像以三维体积的公共艺术设计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浮雕,它糅合了绘画、视觉传达等领域的成果,是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重要类型。二维公共艺术免去了复杂的三维体积塑造过程,为众多画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提供了进入公共艺术领域的渠道,进一步彰显了公共艺术的跨学科与开放特征。同时这种艺术形式普遍具有视觉效果突出、鲜明,节省占地等优点,但同时也带来必须限制观赏角度的局限。我从画中来——二维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在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中,印第安纳和哈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他们奠定了二维公共艺术的基础毫不为过。渐入佳境——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二维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画家、风景园林设计师等领域人士的认可。在这一阶段,剪影正负形的基本准则已经确立,并开始探索与一系列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如何更好适应环境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二维公共艺术也变得更具包容性,其主要类型包括了剪影正负形、插接与折叠以及厚度拉伸。不甘命运摆布——二维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从二维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的实践可以判断,二维公共艺术的设计创新体现出三个显著趋势,分别是尺幅巨大化、形式综合化和应用受局限。为我所用——中国成都太古里的二维公共艺术

    成都太古里的公共艺术运用常见的、简单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深刻并具有普遍性的主题意义,呼应所在地区主要人群特点,理解起来无障碍。又适应所在环境形态特征与功能属性,与交通流线穿插,又具有国际化特征,总体效果十分成功。第三章 怀旧情怀与前瞻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像素,英文对应为Pixel。从定义上看,像素是基本原色素及其灰度的基本编码。作为构成数码影像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以像素平方英寸(Pixels per inch,简称PPI)来表示影像分辨率的大小,也就是衡量图像质量和清晰度的关键标准之一。像素点用矩阵排列或拼合成图像,这种图像也称位图,与后来的用数字公式表示的矢量图有根本不同。并不简单的小点——像素化艺术的历史渊源

    虽然像素化艺术使用的是当今的形式元素。但这种用大量类似特性元素通过组合,以形成一定距离上的整体视觉观感的方法却并非历史上的首创。1884年年轻艺术家乔治修拉第一幅正式作品《阿斯尼埃尔的沐浴》,唯一的不同,在于画家创造这一视觉效果的方式。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用一个个小纯色点组成的,而非在画板上调和好后再画到画布上。在怀旧认同中畅想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发展到像素化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形式,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遍及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有其大背景,即数字化和人的固有怀旧心理,它既属于当下,又属于未来。像素化公共艺术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主要有三点原因。艰难求索——中国像素化公共艺术“像素立方体”

    像素化公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兴起不久,因此在国内的应用案例还不多。在完全意义上的公共艺术领域,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自我国台湾省一个名为“像素立方体”(Voxel scape)的实践。第四章 星河光转——能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为艺术作品赋予动感是艺术家一项古老的希冀。发展到能动已经是当代公共艺术区别于传统雕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进入21世纪后,在公共艺术技术含量提高的大背景下,能动公共艺术逐渐出现概念泛化和主力转向的趋势,带有能动叶片的部分作品逐渐归入生态公共艺术中,电动、程控成为能动公共艺术的的主流,其2017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值得拭目以待。永不停歇的梦想——能动艺术的历史渊源

    首先需要看到,今天的能动公共艺术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使三维艺术具有动感是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的梦想,我们从未来主义的《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以及构成主义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三件作品的形态演进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首先需要看到,今天的能动公共艺术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使三维艺术具有动感是从古至今一代代艺术家的梦想,我们从希腊化时期的《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未来主义的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以及构成主义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三件作品的形态演进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泛化、转化和引申——能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总结

    在2010年以后的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大背景下,能动公共艺术受限体现出与其他设计创新类型公共艺术同样的演变趋势,即受到科技发展越来越深的影响和介入,技术上渐趋复杂,技术含量日益增加。与世界肩并肩——中国能动公共艺术《凤凰》

    201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EDA)建区三十周年之际,需要完成新的纪念碑。新纪念碑选址北海路和第二大街交口,均位于交通环岛之上,这对纪念碑的尺度、形态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法国艺术家梅泰的方案有其鲜明的特性,出色的整体视觉效果,梅泰仔细考察了天津的自然环境,从海藻等海生植物上汲取了灵感,在造型上突出了开发区蓬勃向上的积极面貌,与世界能动公共艺术的发展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第五章 镜中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借助发达的材料冶炼与加工工艺,立体造型艺术的材料就具有了反射周边事物的神奇能力。特别是不锈钢抛光后闪亮无比,大大增加其可观性。不锈钢的强反光性恰当运用会产生镜面效果。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艺术形式在尺度上、材料上、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上都出现了几近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最值得关注的公共艺术形式之一。曲“镜”通幽——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历史渊源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依赖高度抛光的不锈钢和其他金属工艺实现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公共艺术中创作浪潮,日本、欧洲和美国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角度的探索,成为我们今天追溯反射型公共艺术的主要源头。古老东方的思辨——反射型公共艺术的发展

    作为与《云门》齐名的公共艺术,卡普尔的另一代表作《天镜》2001年4月27日方才落成,共耗资90万英镑,他根据剧场外的环境空间尺度,将尺寸定为6米直径,自重10吨,全部以高度抛光的不锈钢制成。一侧凹面,一侧凸面,实时反射着周边环境,这在当时是创新之举。在《天镜》中,卡普尔将印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大放异彩,说明艺术作品的人文属性依然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对碎片化世界的回应——反射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通过对反射公共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近年来最新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在未来的发展明显具有三点趋势。引领时尚——中国反射型公共艺术上海新天地广场境面反射装置

    近年来最接近世界反射型公共艺术发展趋势的国内作品是2014年,由荷兰建筑事物所UN Studio在上海新天地商场门前完成的“镜廊”。“镜廊”在形式上融合了建筑、雕塑、景观等,既有空间可供体验,又有视觉图像可供欣赏,打破原有艺术形式局限。“镜廊”比较注重与人和环境的交流融合,形式运用得当,充分地反映了国际范围内反射公共艺术逐渐向着临时性、小型化和实用性发展的趋势。第六章 顺时而动——生态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自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可辨识的艺术形态诞生以来,对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生态性的追求就成为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众多艺术家针对生态观念和低碳材料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展开了一系列探索。这些探索类型广泛,规模不一,但总体特征是重视运用具有天然属性的材料,更强调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而非主动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艺术家就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生态公共艺术的建设。赤子之心——生态公共艺术的早期探索

    在漫长的历史中,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人类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环境问题才引起人们重视。现在所强调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滥用。环境问题不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求制作过程无污染,不浪费资源,即循环利用,与自然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这时起,公共艺术设计才开始广泛重视到这一问题。枝繁叶茂——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行之有效的生态公共艺术创作方式开始显露弊端,作品状态和所选基础材料的非永久性,制约了传统生态公共艺术在人流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推广的可能性,进而将这些作品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世界范围内公共艺术由于新技术的介入和新观念的成熟,分化出了三条主要的发展路径:分别是单纯关注技术、注重原生态材料与警示公众注意。未有穷期——生态环境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从最新生态公共艺术建设显露的趋势可以看出,基于此,具体的建设趋势可以归纳三点。为时不晚——中国生态环境公共艺术“cola-bow”

    塑料是当今社会应用最广泛的石化制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却是一种很难自然降解的材料。2013年,由槃达建筑事务所(penda)设计的公共艺术非永久性装置“cola-bow”落成于北京大学生设计展门外。这件作品由大量可口可乐瓶组成。设计方希望唤起公众对塑料污染的重视,鼓励市民将回收塑料瓶作为日常习惯的环保行为来加以推广。探索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建设与管理的绿色发展是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七章 为了明天——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欧美公共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种尽可能模仿植物外观和组织结构,体现生态、低碳特征的公共艺术大行其道。从早期的《信号灯树》为人们熟知,逐渐成为各路艺术家创作的热门,到2010年英国墨西河畔的《未来之花》成为成熟标志,相关案例在2010年后快速增加,成为一种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千树万树——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渊源

    1998年由法国艺术家皮埃尔·维维安(Pierre Vivant)在伦敦完成的《信号灯树》(The Traffic Light Tree)应当是利用植物造型表达生态主题的仿生型公共艺术较早的实践案例。作者创作《信号灯树》的初衷是代替原处一棵因污染死去的法国泡桐,可以说具有很强切的环境保护意味。完工后的作品其基本形态都与旁边的树木十分相近,视觉效果统一,同时带有人工特征的信号灯又能与都市的摩天大楼融合到一起。步入正轨——植物仿生公共艺术的发展

    虽然在公共艺术领域借鉴植物仿生学的成果相对比较晚,但发展较快,仅仅十余年间,对植物的模仿就从单纯的形态仿生向复杂的非形态仿生发展,由早期《信号灯树》对植物外在形态的借鉴,深入到对植物系统的能量转化与环境适应特性的模仿,开始融入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创想。润物细无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2010年前后,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与临时功能性建筑的成功结合反映出复合碳纤维等材料工艺的进步和复兴城市社区的特殊需求,在未来势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成为生态公共艺术的主流之一。《太阳花》等新一代植物仿生公共艺术能够实现将太阳能采集的电能除自用外输入电网,就是依赖智能电网技术的突破。同样,大多数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夜景照明中能够实现低能耗,也离不开LED光源的普及。新一代技术的成熟与廉价,加之设计思想日益成熟,无论是基础设施供应商还是艺术家个人,都能比较恰当地处理植物形态、功能、工艺之间的平衡,使作品有更大的几率付诸实施。

    通过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重点分析,根据对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的梳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思潮发展的宏观趋势,可以为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发展总结出六点趋势。来日方长——中国植物仿生公共艺术成都太古里部分作品

    由于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在欧美国家成熟相对较晚,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也远不如其他环境类型或设计创新类型的作品。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还要数成都太古里项目中的《自然》和《大花》等作品。植物仿生型公共艺术的推广对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第八章 数字原住民的精神图腾——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设计创新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是世界公共艺术大家族中最新的成员,特指以声、光为主要手段与公众展开互动的新型公共艺术。当代声光互动公共艺术融合了传统雕塑、照明、设施等多方面要素,体现着当代社会科技重要性日益提高以及对人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重点对应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并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千禧一代。其具有较为清晰的源头,分别是声光公共艺术与互动公共艺术。殊途同归——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渊源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会发现它是由声光公共艺术和互动公共艺术在不同背景下分别发展起来,并在特定时期逐渐合并的结果。飞向无垠——2010年以后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最新发展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观念的更新,声光与互动两大类公共艺术逐渐呈现合流之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出传统上利用物质塑造形体的表现方法,转而依赖声、光等媒介与观众互动,提升作品的感召力,获得了巨大成功。给未来的自己——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建设趋势

    通过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近年来的演变可以归纳出其在今后一段时期四点显著的建设趋势。弯道超车——中国声光互动公共艺术《声波》

    声光互动公共艺术的出现既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也与公众对公共艺术创意思维的接受度有关,还取决于维护和保障的力度。《声波》由Penda建筑完成,位于襄阳中华紫薇园入口,是目前中国大陆将省广互动功能较好融合后打造的新形态公共艺术之一。收起

    考核标准

    课程总分100分

    平时成绩 18.0分

    章节测试成绩 12.0分

    见面课成绩 40分

    期末成绩 30分

    论坛成绩 0分

  • 我想我会飞
    我想我会飞

    什么不是大地艺术,或什么是糟糕的大地艺术?有时候,从事物的反面,我们能更清晰地去了解它。由于日本“越后妻有”和“濑户内海”,大地艺术从历史上一个冷门的艺术流派,已成国际流行。于是,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杂交了起来,比袁隆平两系法吊炸多了。很多人的理解常常都是:那个“外观很酷”的东西:好玩,可以拍照的“网红”和“雕塑”。与一个帐篷酒店和“ 成都ifs的熊猫屁股” 没啥区别。外观很酷的东西,很多。比如:1. 环保大雕塑,动不动就是地球母亲的哭泣如果是小学生都会做会说环保,不如大家洗洗睡了,安心搞垃圾分类去。环保可能成为有些大地艺术的主题。但大地艺术绝不是环保艺术,大地艺术可能保护环境,也可能破坏环境。极端环保主义者听了会不开心。但这却是事实。参考大地艺术代表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的各种包裹》》如果你忌讳“破坏环境”这个说法,无法容忍一点点的环境破坏,那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环境最大的破坏。2. 景观设计,不一定是大地艺术同理,景观设计可能因为其艺术性,是大地艺术,但大多数景观,仅仅是为了好看。(甚至很多连好看都谈不上)3. 声光电影AR,无限星空镜子搞一搞,夜里再随着心跳一起蹦跶

    没有思想只有酷炫特效的“沉浸式体验” ——那是旅游体验,不是大地艺术,甚至不是艺术。4. 大堆叠(把椅子叠一起,把锄头叠一起,把任何东西叠在一起搞个巨大的造型)艾xx在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堆了1001扇门时是当代了,但后面堆椅子堆锄头堆任何东西的,你咋想的?5. 把上个世纪的过时雕塑放在户外比如武隆大地艺术节罗中立的雕塑,一位去过的朋友说:真是让人出戏6. 只是引入知名艺术家的艺术草间弥生大南瓜,波点大花花,往田间地头,户外一放就行;这不是大地艺术,只是户外雕塑7. 模仿,抄袭和无脑山寨新疆克拉玛依的“大油泡” 抄袭卡普尔的云门艺术家卡普尔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看起来中国现在容许窃取别人的创意。我觉得,我必须高度重视这件事,并在法庭上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我希望芝加哥市长能支持我的行动。中国有关机构应该采取措施停止制止这类侵权的行为,并全面实施版权保护。”8. 设计的归设计,艺术的归艺术参见各种老厂房老马厩老猪栏改造成的新书房新民宿新酒吧新画廊,这是设计,也不是大地艺术……9. 只是把房子涂成五颜六色我认为,这些都是搬运“有点不一样的样子”,是失败低级的。10. 无观念或思想脱节,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腐朽观念

    如果这个年代还在用梦露,用革命时代的波普拼接符号,你基本可以pass它了。甘肃沙漠戈壁的《大地之子》,陈腐老套,像是义乌小商品旅游纪念品的放大版,与我们的时代毫无关系。介绍一个新的大地艺术流派——拟像派拟像,英文“simulacre“,来源于希腊语 eidolon,原意一方面表示图像,另一方面又表示仿真,即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形象或者是一种“再现”。类似于真实事物的“副本”,“幻象,”是一种’非存在”。

    柏拉图认识到语言就是一种“非存在”,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透过“非存在的方式“才能表达“存在“。这样一来,“非存在”成为了“存在”的替代物。拟像派艺术家地球君指出:用 “非存在 ” 去指认并强化 ”存在”,就是艺术家的空间 (word space)例如俳句中的间隔(空格、空档),是不存在内容的,然而它确实存在(实在感、效果、语义)。这是艺术的空间(wordspace)。△拟象派代表作《 无聊》

    红色发光字是一种中国特色,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一种绝对的,冷漠的,毫无歧义的,对自身的指认,拒绝更多意义的解读,一种实用主义者强有力的简短陈述。“无聊”却让人想到无法直视的生命本体,真相。发光红字却禁止人产生多余的思考。在这样的矛盾冲击下,它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屹立于山顶上。△拟像派代表作 ,大地艺术作品 《草山海》

    日本最著名的造园是枯山水。中国古代造园,喜爱在园中造假山。无论中国还是日本,皆想把自然的曲折和平静纳入方寸之间,爱山水之心东方情怀没有差异。艺术家光子和地球君,在成都彭州,根据《山海经》的地理布局,造出了53座2-4米高的草山,称为“草山海”。草山海的建造方式,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首次。泥土承重、高空种植、水雾系统,看似简单,实由多个技术结合。它超出了造型艺术、环境艺术范围,是全新的拟像艺术,为人们提供了山中山的互动,体验,草山海的文化价值,来自山海经,并重申表达了山海经。△草山海也是世界上全世界第一例山形迷宫。△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局部图△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拟像派代表作,沉浸式艺术装置《镜山水月》△拟像派代表作 《龙桥》局部图△拟像派代表作5 《龙桥》局部图△拟像派发起艺术家 地球君

    地球君,实验艺术家,拟像派艺术发起,小地球旅行创始人兼CEO。2019年主导筹建中国首个大地艺术营地;曾创作世界第一个众筹大地艺术项目“小王子2”,同期修建世界最长篝火池;已累积创作超过1000幅当代艺术作品;举办3000次一人观展运动。△拟象派代表艺术家 光子拟像派艺术发起,超灵感出行品牌小地球旅行联合创始人与COO,俳句诗人,超现实景区策划人。2020年受成都彭州市政府邀请,作为拟像派代表艺术家,创作两个沉浸式大地艺术作品"镜山水月"和"草山海";2019年联合筹建投资小绿球大地艺术营地;2016年受邀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无界国际艺术展,演讲“俳句,清贫思想”;2013年北京京师美术馆举办“日常神迹”多媒体装置联合个展(诗歌,多媒体装置,油画展)2008年厦门“鲜和馒头“诗歌会。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