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2、博雅塔
建筑,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燕园建筑精髓“一塔湖图”之“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3、勺园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
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
扩展资料:
未名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
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
1952年,燕京大学被行政撤销,北京大学从市中心迁至燕京大学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2001年,“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学生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叫作“一塔湖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未名湖百度百科-博雅塔百度百科-勺园
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2、博雅塔
建筑,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燕园建筑精髓“一塔湖图”之“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3、勺园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
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
扩展资料:
未名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
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
1952年,燕京大学被行政撤销,北京大学从市中心迁至燕京大学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2001年,“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学生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叫作“一塔湖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未名湖百度百科-博雅塔百度百科-勺园
大学里的景观雕塑是指在大学校园中设置的艺术雕塑作品,用于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文化氛围,展示艺术魅力以及提供思考与学习的空间。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雕塑通常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可以是人物、动物、抽象形象或具象物体等。它们的材质多样,可以是石雕、金属雕塑、陶瓷雕塑等,以及现代技术创造的新型材料。这些雕塑作品往往耐久性强,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并且维护保养成本较低。
景观雕塑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与日常课程活动不同的视觉体验。它们可以设置在校园的广场、花坛、草坪、教学楼前等公共空间,成为交流、休闲和学习的场所。师生们可以在雕塑周围聚集,讨论学术问题,进行户外授课,或是与朋友合影留念。
景观雕塑也可以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些大学会根据学校的历史、地域特色或教育理念,选择雕塑作品来体现学校的特色与精神。这些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可能来源于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象征物,或是以校园内著名的历史事件、人物为主题。通过这些雕塑作品的展示,大学可以向师生传递学校的文化底蕴,激发归属感和认同感。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雕塑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美化校园环境、提供学习与思考空间、传递学校文化等多重作用。它们不仅是大学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师生们日常生活中与艺术接触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学里的景观雕塑是指安放在大学校园内的艺术品,通常是由雕塑家创作并以三维形式展现的艺术作品。这些雕塑可以包括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抽象雕塑等形式,以及各种材质的雕塑作品。
大学里的景观雕塑有着多种意义和用途。它们可以作为校园的装饰品,增添美感和艺术氛围,让校园更加生动活泼。景观雕塑也可以作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大学的象征和代表。一些大学会在校园的中心广场或校门口设置雕塑作品,以展示学校的特色和文化。
景观雕塑还可以用于教学和研究。大学里的艺术学院或美术系通常会将景观雕塑作为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对象,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接触和研究艺术作品。通过对雕塑的观察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并深入理解雕塑艺术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
景观雕塑也可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一些大学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艺术节,将校园内的景观雕塑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对象。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吸引校内外的观众,还能够促进学生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大学里的景观雕塑不仅仅是校园的装饰品,更是艺术创作、教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雕塑的形式和艺术表达,它们能够丰富大学校园的文化内涵,提升校园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说到一个学校的地标性建筑,华工可多着呢下面我分别介绍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两个校区的地标
1.五山校区
1)校门这是咱们巫山校区的正校门啦,也就是南门,看上去很普通吧?可能咱们华工人都比较低调,追求自然随性,少搞些花里胡哨的......哈哈哈
2)图书馆漫步在知识的海洋里面,身边的人都是各个专业的大佬,抬头望去,都是同学们奋笔疾书、冥思苦想的画面。她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华工学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砌砖铺瓦。
3)励吾科技大楼庄严耸立,棱角分明的建筑风格,励吾楼是蔡建中校友捐资1000万港币修建的,大楼以蔡建中先生的父亲名字“励吾”命名的。面前的这块石头上写着的是华工的校训: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4)湖心亭这是五山校区西湖的湖心亭,虽然着图片看上去湖水不是那么的清澈,但是实际上湖水比图片上的看上去好的多,湖里面贼多鱼,每次走湖边上都可以看得到,湖边还有鹅,也不知道是哪里养的。如果遇到下大雨的时候,有时还看得到鱼跑到马路上,有不少同学跑去抓鱼......
5)孙中山先生像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位于北校区正门中山路中山广场处,这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先生等于1958年创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尊室外的孙中山先生像。环绕在青葱翠绿的芒果树中的雕像每日引来不少的游人围观,孙中山先生也默默的凝视着一批又一批的华工学子走向华工又走出华工,走进社会,他无时不刻不激励着我们华工学子。
2.大学城校区1)校门这是大学城校区正门的图片,看上去也很简朴,一块大石头上写着“华南理工大学”,石头后面的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正是学校校训。2)图书馆其实细心一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南校区的校门背后就是图书馆,从前面那个校门就可以看到,这话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相同。这图书馆一共有七层,但是只有2-6楼是学习的,第一楼是华工历史展览,第七楼是一些公共设施存储的地方,每一楼的图书都有分类方便大家查询。3)主教学楼没错,这里不上课的时候就是仙境一般的场景,青山鸟语,微风拂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好看的风景,这里就不赘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荟萃之地,其校园景观就是它品格最直接的表达载体。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才教育,过分重视大学生狭窄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校园建设反映在校园面貌上则往往过于强调理性而缺乏人文气息的体现,过于强调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态的景观,校园景观单调刻板。人与环境的认知整合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说校园规划与景观的好坏未必能直接导致学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满自然与生态气息的校园肯定可以给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提供正面的影响,本文正是探讨雕塑这种艺术应用手法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一、雕塑的概念雕塑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活动之一。《辞海雕塑条》是这样给雕塑定义的:“雕塑以各种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 人类最早的雕塑活动是把人自身的形象作为表现的中心。这种对于人的关注,一直贯穿于整个雕塑艺术的历史,并在不同的时期里加入了各自丰富多彩的时代特征。随着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材料的丰富化、空间意识的转变以及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雕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现代雕塑被给予了新的定义,即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制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雕塑不再仅仅是环境的装饰与点缀,而是与现代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景观”。景观学的发展促使了雕塑必须与环境相融合,这种“文化景观”“的发展使景观雕塑也就应运而生。随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高,景观雕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大学校园景观特点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基础上的大学校园,是通过外在物质构成要素的形态来反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如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环境、工程技术水准以及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等。概括起来,这些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社会三大类。这三类影响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最终决定了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1、自然环境对校园环境而言,除了学术性是各个校园的共同点之外,各大学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在制约校园景观特色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条件,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谈到自然条件,我们不难想到自然界中包含的四种基本物质:木、水、岩石和土壤,它们在一起能够形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合成物。这些合成物体的种类是如此之多,以至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对景观设计师来说,复杂的自然条件是设计根基,无论做何种设计都必须考虑建筑及其环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必须注意气候强加给环境的诸多影响,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筑材料等等彼此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与人共相协调的校园环境景观。2、人文因素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人而用、为师生服务。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者,另一方面是校园环境景观的使用者。人文因素可以说是对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影响最大的方面。大学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对校园环境景观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总会在世界各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形态上留有痕迹。从中国古代传统的“礼制”到近代美国对“自由、民主”的崇尚,从建国初期的“高、大、全”到当代的“开放、效率、集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种种观念成为了定位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参照系,也为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定下了基调。3、社会因素我国建国初期,大学校园建设受政治、经济影响仍然很大。校园规划、建筑单体和环境景观形态都有着清晰的时代烙印。前苏联曾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的楷模,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学成为了我国50年代兴建的大学校园的范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形态都十分雷同。随着国家中央权利的下放与分散,高校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逐渐得到“松绑”,学校的自主权日益增大。因此校园规划设计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在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用地性质和景观结构的生长与变化,在景观设计上又要具备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三、雕塑艺术手法的运用雕塑及各类艺术小品是建筑外环境中的重要艺术景观设施。对于点缀和烘托气氛,增添场所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中的雕塑,犹如玉盘上的珍珠,往往是校园中最丰富生气的景点,重要的雕塑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最凝练的标志,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雕塑常常作为某一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在一定范围内吸引人群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间中它又常常作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园文化韵味。雕塑在设计上从如下几个方面主要方面入手:1、选题校园雕塑主题的选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题的选择须视设置的目的,环境的特点,校园的历史及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 雕塑内容很多,它们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新颖。既与广大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又对美化环境、提高校园景观品质有重要意义。它们一方面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人们观赏景观的所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要考虑其自身的造型的艺术性;同时还要尊重校园的历史文脉,反映出每个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应处理好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与植物的配置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校园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国很多具有历史传统的老校都有独特的景观小品来体现其深厚的文化与悠久的历史。例如:北京大学一些体现北大景观风格的雕塑,使得北大景观风格与北大人文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个具有深厚东方文化底蕴又具丰富现代感的生态校园;南京大学在逸夫楼前的空地上安置了“孺子牛”雕塑,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知识,并懂得奉献于人民的精神。一些新建的学校也很注重雕塑体现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如中央美术学院把雕塑放置在教学建筑楼前既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又使现代与历史水乳交融。在这种艺术环境当中,各种景观小品与建筑、庭院、绿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气氛;真正地做到了使学生们的身心受到熏陶。2、形式形式有抽象与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较易为人们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会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为深刻,更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启发人们的思维,成功的雕塑往往与环境或是协调或是对比,或是呼应,除了自身比例关系,色调关系,材质工艺关系的协调外,应力求与校园环境统一和谐,力求与大学的历史和未来联系,力求与校园环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沟通,并为之服务。一方面在形式上应避免单一和空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在空间处理上应保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在风格上应应体现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园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选择,使之适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虑校庆纪念物的性质,位置,不能见缝插针,否则,会流于浅薄,庸俗。雕塑与其他环境艺术品一样,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着眼于个别作品的美,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环境层面中所有建筑和物品的空间形式,随着主体的活动在时间序列展开构成的总的形象和节奉,创造整体环境的美。3、材料历史每次对材料的变化和新材料的应用都将雕塑的发展向前推进一大步。当前由于人文主义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新认识,新的观点得以显出,布朗库西的雕塑创作发现了材质美的独立的审美内涵,为现代雕塑开辟了一个新的环境,特别是受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塑雕家更加重视雕塑的“物”的意义,在传统雕塑中、题材、形式决定材料的选择。在现代景观雕塑中,材质肌理诱导形式的产生。材质可以作为表现的主题,材质是激发雕塑家灵感的契机,随着雕塑家对材质表现可能性的探索不断深化,材质表现也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如果说传统艺术的美感来源于造型和色彩的表现,那么现代雕塑的美感更多的源于材质的表现。从最原始的石材、木头、陶瓷等硬质材料,到现在各种金属、玻璃等各种高科技材料,无不体现了雕塑水平的提高和审美的变化。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思想的前沿,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创新性的运用材料,往往会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4、照明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大学校园的夜生活日益活跃,夜间的大学景观己成为校园面貌的重要组成方面。景观雕塑的风采如何能从白昼延伸到夜晚,便是景观雕塑照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对雕塑来说,不能要求每个部分都平均照亮,而要对正、侧、背面,分别为主光和辅助光的不同亮度,分出体面的立体感。如能有附近的高层建筑上的投射光,以侧顶光为主光最好,对人物雕塑尤为如些,浮雕作品的照明最忌正面投射。需用斜侧光,才能强调出起伏的体积感。景观雕塑的不同材质和色泽,需要用不同的照射方法和不同的光源。不锈钢或钦合金材质有强烈的反光性能,更多地是反射出环境的光线和色泽,可随季节和时辰的变化而变化。如用强烈灯光从四面直接投射,到处都是辉点而显得凌乱,又容易暴露表面的任何微小疵点和不平整。应在环境照明的基础上,有重点的投射。对于灰褐色的材质如砂岩、花岗岩等,宜用橙黄调的高压钠灯。而用于红蓝绿色系的铜、着色钢则必须用显色性好的复金属灯。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把背景墙面照亮,使雕塑显出剪影轮廓的装饰效果。四、结语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雕塑运用可以提高大学校园本身的育人环境和文化品味,也可以提高大学所在城市的景观品质和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形成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应敏感地意识到,雕塑是如此紧紧地把校园环境与建设、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雕塑来记录大学的人文历史和塑造环境,来反映当代文明的成果,来展示美好的理想,就成为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和应承担的重任。
雕塑,不仅能美化校园环境,还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可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及品味。华东理工大学 “化学之美”。这尊雕塑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复旦大学 “驴背诗思”。驴背诗思雕塑为著名雕塑大师袁晓岑先生的得意之作。诗人贾岛、陆游经常骑在驴背上构思,正是行途的颠簸使他们诗思泉涌。而诗圣杜甫一生骑驴做诗千篇,字里行间满怀着对国计民生的无限关切。该雕塑既富历史意蕴,又不乏形态之美。上海音乐学院 蔡元培雕像。拿学校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直直接入雕,似乎比抽象派雕塑简单,但现实是,这样的历史雕塑常常是只见音容,难见精神、气韵。这尊蔡元培雕像,难得地体现出了其作为教育家的气质。
雕塑专业课程有中外美术史、素描头像写生、人物速写与构图、雕塑石膏临摹、素描人物肖像写生、泥塑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造型室外写生、雕塑构图素描人体写生、泥塑胸像写生、泥塑人体写生、立体构成、传统雕塑临摹等。雕塑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一定的要求,人们开始追求美,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人们对于公共环境、居住环境的品位和审美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雕塑专业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就业的方向也大大扩大了。
城市雕塑、室内装饰、环境雕塑等提高城市品位和和居住品位的艺术品需求量很大,装饰雕塑专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装饰雕塑专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