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雕塑立面手绘

202人浏览 2025-09-07 16:56:03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知己常一
    知己常一

    能看出,主体景观为纪念性雕塑广场,赞成你采用纵向轴线直指主题。

    但两个圆形广场之间宽窄不一的园路将轴线景观的气势打破了,圆与圆的关系也不美观。

    两个圆形广场与两个微地形这四个要素的位置、大小太过均衡,主次关系不明显。

    仅对现图进行修改的话,要加重雕塑广场的分量,不一定加元素,可以加些投影。

    立面图中两个微地形没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后面的地形可以比雕塑广场还高,作为背景。

    植配做到了疏密有致,但疏和密之间缺少过渡,建议后面山上也种几颗

    立面图中林冠线也缺乏高低变化,大乔直接与灌木相配,明显缺少了亚乔的过渡

  • 洋洋洒洒
    洋洋洒洒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是一种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呈现景观雕塑立体形象的图纸。这种绘画技巧通常用于设计师或建筑师展示和传达他们对景观雕塑设计的想法和概念。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的制作过程通常需要以下步骤:

    1. 收集资料和概念设计:在开始手绘之前,设计师需要收集有关景观雕塑的相关资料和设计概念。这包括设计图纸、照片、实地考察结果等。

    2. 制定初步草图:设计师可以用铅笔或者素描笔在纸上制作初步的草图。这些草图可以包括场地布局、雕塑的基本形状、尺寸、比例关系等。

    3. 详细细节的绘制:一旦初步草图确定,设计师可以开始绘制景观雕塑立面的细节。这包括雕塑的表面纹理、材料、颜色等。设计师可以使用彩色铅笔、水彩颜料或其它合适的绘画工具。

    4. 阴影和光线效果的增加:为了让立面图更加生动,设计师可以添加阴影和光线效果。这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深浅和阴影绘制来实现。

    5. 完善细节:设计师需要仔细检查手绘作品,确保细节准确无误。可以对细节进行调整和修正,以达到最佳效果。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图可以用于各种用途,如展示给客户、参与设计评审、为施工人员提供指导等。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出景观雕塑的外观和形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设计师的创意想法。

  • 啦苏苏苏
    啦苏苏苏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是指通过手工绘画的方式,将景观雕塑的立面外观图纸表现出来。它是一种简单而直观的表达方法,常用于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的草图阶段,以及向客户、团队成员或施工人员展示设计意图。

    在景观雕塑立面手绘中,设计师使用铅笔、彩色铅笔、钢笔、墨水或彩色水彩等各种绘画工具,将雕塑的立体形状、纹理、细节和比例等表达出来。手绘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意图,使用不同的线条、阴影和色彩来突出景观雕塑的特点和美感。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沟通和呈现设计理念。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雕塑的外观和特点。手绘也能够表达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和创意,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受。

    手绘技巧和风格因人而异,设计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选择适合的绘画方法。有些设计师可能偏爱精细的线条和细节,而另一些设计师可能更注重整体的效果和表达。无论采用哪种绘画风格,关键是能够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并与其他设计元素相协调。

    景观雕塑立面手绘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表达和呈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它不仅能够提高设计效率,还能够增加设计方案的可视性和艺术性,为景观雕塑的规划和设计增添更多的魅力。

  • 小泥人
    小泥人

    问题一:建筑中的流线分析图怎么做啊??? 20分 做分析图更为好用的一款软件是AI,步骤: 1.编辑/预设管理器,追加“方头画笔”。 2.切换到画笔工具,设置画笔。 (1)选择一个方头画笔 (2)改变角度和长宽比 (3) 调整间距 (4)切换到“形状动态”,将“角度抖动”切换到“方向”模式。 3.画路径 (1)-(2)选择钢笔路径或形状工具,画出圆形或曲线路径。(右击(2)还有很多其他形状,比如你将会用到的箭头) (3)注意要在该状态下才能画出路径,否则路径将被填充(箭头就需要这种效果)。 画好路径后,在路径面板中选择需要的路径图层,单击右键,选择“描边路径”。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画笔”,确定。 点击路径面板的空白处,取消激活“路径1”路径的黑线就不见了,即的到需要的图案。 问题二:请问这个流线分析图是用什么软件画的 如图 用su先导出模型图片,然后用p处画箭头,不会画箭头的话上网查一下,或者有一些做好的箭头P进去也可以。要箭头的话留邮箱。 问题三:怎样画交通流线分析图 30分 看你画什么样的图了,要是景观的话,就有车行道、步行道等了,用颜色亮一点的马克笔画出流线(用虚线画) 问题四:PS里流线图形,怎么做比较方便? 画矩形图形,然后用变形工具就好了。 ctrl+t,然后右搐选变形,拉动锚点扭曲变形就好啦。CS2及以上的版本才有这个功能。 问题五:流线分析图怎么做 流线分析图通常要表示出人流以及车流等的路线及方向 画分析图有很多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ppt加 img2.china-designer/...t=1000 这个连接里的可能就是这么做的 问题六:室内交通流线图 1.上面一图为指北针符号,用于平面图中以明确方位,字母N为英文north(北方)的第一个字母,黑色箭头所指即为北方。详见GB/T50001-2010《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第7.4.3条; 2.下面一图为室内立面图的内视符号的一种――四面内视符号,A、B、C、D表示人站在室内的某处,分别向图中箭头所指的四个方向看去时所见到的室内立面的编号。详见GB/T50104-2010《建筑制图标准》第4.1.8条。 顺祝工作愉快! 问题七:用ps怎么画交通流线图 用钢笔工具啊,比较好控制。 步骤:1 选择钢笔工具,选择完后在上面那排对应的工作区里,选择路径:就是一个方框中间有个钢笔画样的图标。在你需要的地方画上路径,通过控制摇杆来控制弯曲度,要是钢笔工具不海用,请百度搜下钢笔工具的使用吧。 2 画好之后,先按F5,设置画笔粗细,然后来到路径面板,在路径图层上点击右键-描边路径-画笔-确定。记得不要勾选模拟压力。 这样就可以画出你想要的东西了。其实用AI也很方便。 问题八:建筑分析图怎么画 手绘的话,准备好0.38MM笔珠的针笔,白纸,首先练习画直线,起初练习先在纸面上定两个点,然后练习用一条直线把它们连起来,一直练习到不用定另一个点就能画出一条你预想角度的直线为止。参考书籍了解透视关系,上色也是先多临摹书本的先学。 电脑绘制的话一般用CAD的吧,这个要靠看教程自学,其中的技巧也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的。我的不是专业意见,只是我个人的领悟,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九:怎么用sketchup画流线,比如交通流线之类的分析图,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呀。。。。 这个还是用ps之类的软件浮较好,sketchup里面也可以,在你安装的时候一共有三个图标,有个就可以做,你在保存文件后,在菜单栏中的文件菜单下有个发送到layout,在那个里面可以做,这个在CAD中叫做布局。 问题十:建筑分析图怎么画? 建议你找一个别人做过的文本看一下,然后就一目了然,我这里只能简单的解释下,如果建筑为单体建筑,一般分析图会包括功能分析(主要用于表达建筑的功能分区、常规做法为是填不同色块表示)交通流线分析(主要用于表达人流关系,比如公共建筑内的办公人员与外来人员的两种不同流线关系,多用带箭头虚线表示,如果是群体建筑,会加上人流车流这些关系车流详细可分为内部车流和外部车流等)产品形态分析(多用于住宅小区,分高层多层,一体几乎产品如何分布作为分析内容,常规做法也是填色块表示)日照分析(主要是分析建筑大寒日采光时间,用于考证建筑间距是否合理,用专业软件如天正日照做完分析,ps一张即可)景观节点分析(这张纯属骗人的,看你怎么提高建筑设计的有利点,什么广场绿地雕塑都可作为景观节点,一般用虚线圈表示)还有消防分析(就是表示消防登高面及消防通道没什么特别的),常用做分析图的工具一般是ps,在cad里画好基础图,在ps里进行后期加工就行了

  • 喃呓
    喃呓

    书 名:景观设计

    作 者:王国彬,刘贯,石大伟

    本套教材立于新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将艺术理论与技能培训融会贯通,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是一套既有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又贴近当下设计教学实践的权威教材。

    本套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设计领域,系统而完整地讲解了设计的基本概念、表现技法、设计流程,并配合千余套国内外经典案例,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设计实务。

    图书选题体例丰富,每个章节设有课题概述、教学目标以及章节重点,章节内容包含基础知识、教学实例、设计点评及课后练习,环节紧凑,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第1章 景观设计概论

    1.1 绪论

    1.2 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1.2.1 景观(Landscape)

    1.2 12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

    1 2.3 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1.3 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

    1.3 1景观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1.3.2 主要人物的代表观点

    1 3.3 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

    1.4 景观设计的应用

    1.4.1 应用范围综述

    1.4.2 景观设计内容的多层面划分

    1.4.3 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

    1.4.4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

    第2章景观艺术设计基础

    2.1 造型基础

    2.1.1 景观素描造型训练

    2.1.2 景观色彩造型训练

    2.1.3 景观场地速记造型训练

    教学实例

    2.2材料基础

    2.2.1 材料设计概述

    2.2.2 材料类型分类

    2.2.3 常见材料的构造

    教学实例

    设计点评

    课后练习

    第3章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

    3.1地形

    3.1.1 地形的功能与作用

    3.1.2 基础骨架的构成

    3.1.3 地形和景观视线

    3.1.4 地形的竖向设计方法

    教学实例

    3.2植物造景

    3.2.1植物的作用

    3.2.2 种植设计的形式

    3.2.3 种植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3.2.4种植设计图

    教学实例

    3.3 水体造景

    3.3.1 水体造景的作用

    3.3.2 水体造景的基本类型

    3.3.3 水体造景的基本规律

    3.3.4 水体造景的方法与原则

    教学实例

    3.4 夜景照明

    3.4.1 夜景照明的主要作用

    3.4.2 夜景照明的主要类型

    3.4.3 夜景照明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4.4 夜景照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实例

    3.5 公共设施

    3.5.1 景观艺术性小品

    3.5.2 景观服务性小品

    3.5.3 景观休闲娱乐性小品

    3.5.4 景观公共设施的设计方法

    教学实例

    设计点评

    课后练习

    第4章 景观设计的绘图技巧

    4.1 景观制图基础

    4.1.1 制图常规

    4.1.2 平面、立面和剖面

    4.2 手绘表现技法

    4 2.1 绘图工具与用笔要点

    4.2.2透视图的基础知识

    4.2.3 手绘配景要素的技巧

    4.2.4 手绘构图的要点

    4 2.5 手绘黑白效果

    4.2.6 着色

    4.3 景观数字媒体工具的表现技巧

    4.3.1 基础图纸的绘制工具

    4.3.2 仿真计算表现的绘制工具

    4.3.3 图面效果调整绘制工具

    4.3.4 报告书的制作工具

    教学实例

    设计点评

    课后练习

    第5章 景观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5.1 景观设计流程概述

    5.1.1 景观设计流程

    5.1.2 景观设计各阶段的图纸概述

    5.2 景观资料收集

    5.2.1 收集项目资料

    5.2.2 基地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5.3 景观概念方案设计

    5.3.1 功能关系

    5.3.2 图解法

    5.4 景观方案设计

    5.4.1 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心理

    5 4.2 景观方案设计的基该方法

    教学实例

    5.5 景观扩大初步方案图设计

    5.6 景观施工图设计

    5.6.1 施工图的定义

    5.6.2 施工图设计的最终目的与要求

    5.6.3 施工图设计流程

    5.6.4 施工图制图标准

    教学实例

    设计点评

    课后练习

    第6章 景观项目策划

    6.1 项目策划的概念

    6.1.1 什么是项目策划

    6.1.2 项目策划的专业性

    6.1.3 项目策划工作角色

    6.2 项目策划的方法

    6.2.1 分析与综合法

    6.2.2 归纳法和演绎法

    6.2.3 线性思维与整体思维

    6.2.4 解构概念法

    6.2.5 模糊逻辑法

    6.2.6 提问题法

    6.2.7 客观考虑问题法

    6.2.8 整顿秩序法

    6.2.9 策划条例法

    6.3 项目策划考虑的范围

    6.3.1 环境方面的考虑

    6.3.2 广告效应的考虑

    6.3.3 项目位置的考虑

    6.4 项目策划——针对景观设计师

    6.4.1 景观设计师的营销策略

    6.4.2 景观设计师的素质

    6.5 项目策划的内容

    6.5.1 项目的背景

    6.5.2 确定设计目标

    6.5.3 收集和分析信息

    6.5.4 项目策划的时间流程

    6.5.5 综合策划设计问题

    第7章 景观艺术设计实例分析

    7.1 市政类景观案例分析

    7.1.1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

    7.1.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7.2商业建筑类景观案例分析

    7.2.1 商业建筑办公大厦设计

    7.2.2 商业居住区设计

    7.3 风景园林类景观案例分析

    后序

    同名图书2

    景观设计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曹瑞忻等

    出版、发行者: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2008、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曹瑞忻,汤重熹主编

    标识号: ISBN : 978-7-04-022712-3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词: 景观---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材 景观 环境设计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 : TU-856

    载体形态: 140页

    版本说明: 2版

    摘要本书以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景观、空间与人的关系基础上,指出景观设计体现在人文关怀、生念意识、文脉传承、区域特色各层面的理念及景观设计原则,并以景观设计中的公共设施、绿化水景、雕塑小品、街道、广场与小区等系统为例进行阐述,强调景观设计的特点与基本手法。

  • 财富
    财富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景观设计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 景观设计

    景观(softscape)。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

    从规划角度来说,景观设计的目的通常是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该区域的(商业,文化,生态)价值.因而在设计中应抓住其关键因素,提出基本思路。 举例来说:天津服装街,作为一条已经衰落的商业街,在改造过程中应着重于重建该街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氛围,按照步行商业街的尺度,补充必要的商业辅助设施,针对服装业特点提供适宜的氛围和环境;设计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应是人流的组织,休息场所的安排,通过软硬景观建立商业氛围,以及细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解决,就可以达到最初的目的(但不幸的是最大的困难不在设计本身,而是时间和资金,最终方案并未清晰的体现设计意图,而最终的施工只是将地面重铺一遍,并粉刷立面,"表面看起来好多了").至于表现手法,国内目前拼凑图纸的现象非常普遍,即扫描照片拼凑于平面图之上,算不上真正的表现。真正的表现并不在于漂亮的画面,而是对设计意图的充分体现。在景观表现上,手绘比电脑表现不论在效果上,还是对意图的表达上都更加有利。1.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在上下文中,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牧羊人,站在贫瘠的高岗之上,背后是充满恐怖而刻薄的大自然,眼前则是沙漠绿洲中的棕椰与橄榄掩映着的亭台楼阁宫殿之属。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1.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人被系于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人如母亲襁褓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 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1.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非Gardener)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而非Gardening);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文明社会关于景观(风景)的态度经过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转变的轨迹从逃避可怖的大自然而向往壮丽的城市,到设计与炫耀理想的城市,并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延伸和未来发展的憧憬,进而发展到畏惧城市、背离城市,而把田园与郊野作为避难之所,从而在景观中隐隐地透出对自然田园的珍惜与怜爱。   景观的这一审美内涵上的递变,也明显地反映在景观保护、设计、创造及管理的态度上。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含意及递变   社会经济形态庄园及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经济上升工业化,城市经济主导   美的景象(景观所指)神圣而壮丽的建筑的城市美的乡野,作为城市的延伸和城市经济的资源美的田园与自然,作为对城市的逃避和对抗   景观的营造宅院、宫苑在描绘和再现乡村风景的营造城市化、几何化的自然(如巴洛克园林)将自然引入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或将城市引入田园(田园城市和田园郊区)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但人在景观中寄托了个人的或群体的社会和环境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也正是这样意义上的景观,武陵人眼中的桃花源是中国士大夫的社会和环境理想的典型。   但桃花源里人或者说"内在人"眼中的景观则另有一番含意,即景观作为一个栖居地。

    内在人生活体验2.1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无论是作画或赏画,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也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的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德歌尔的栖居(Dwelling)概念(Heidegger,1971)。栖居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作为栖居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城市的龙山或靠山,村落背后的风水林,村前的水塘,房子后门通往山后的小路,还有梯田和梯田上的树丛,甚至是家禽、家畜、蔬菜、瓜果,都是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力相互作用、取得平衡的结果,是人们对大自然丰饶的选择和利用,也是对大自然的刻薄与无情的回避和屈服。桃花源的天人和谐景观并不是历来如此,也决非永远如此,正是在与自然力的不断协调过程中,有时和谐,有时不和谐,最终自然教会了人如何进行生态的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引水筑路,如何轮种和配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懂得"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周礼·地官)。   城市中的红线栏杆、籓篱城墙、屋脊之高下、门窗之取向,农村的田埂边界、水渠堤堰,大地上的运河驰道、边境防线,无不是国与国,家与家和人与人之间长期竞争、交流和调和而取的短暂的平衡的的结果,即Jackson所谓的政治景观(1984)。   2.2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⑴场所的物理属性   场所由空间和特色两部分构成,也可理解为空间和资源特征。关于空间的结构的分析,一个是点--结--线--面模式,最典型的是Lynch的节点-标志-路径-边沿-区域模式(1969),和"内--外"(Outsider-Insider)模式。后者可通过底面、顶面、围合、豁口、边界等元素来分析,并通过向心性、指向和节奏来强化空间感。在中国人的景观认知模式中,场所现象的空间更象"盒子中的盒子",无论是风水模式、中国画中的空间构图、宗教神话中的洞天福地,都体现了这种空间模式的存在,可把它称为葫芦模式(俞孔坚,1998)。点--线--面模式与葫芦模式是可以结合的,这种结合将更有利于我们对空间的把握。   而空间的特色则是由更为具体的物质成份及其状态所决定的,它具体描绘了构成空间的元素或成份,物体质地,光线色彩,形式等,形成地方特色的氛围。如哈尼族村寨景观中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黑色的土地,墨绿色的森林,长着青苔的房顶,着红衣服的哈尼少女,赶着老黄牛回家的老人的吆喝声,竹筒饭的消香……。所有这些共同铸成了一个场所的特色和氛围。这些都形成了景观的地方个性,或地理性格。   ⑵关于主体人的内-外关系   景中人和景外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而后者是景观的印象。后者以一种走出景外看景的距离感和主客观分离的姿态来研究景观,导致了景观作为风景的艺术观,以及景观作为实证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和系统概念的科学观,人文地理学及现象学则强调对景观的地方性的认识必须是人在景中的,Jackson(1984)对景观的理解正是基于此。他认为景观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而它不是人们观看的对象;景观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空间,景观是人与环境的有机整体,这与实证主义的主-客观分离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景观的评判是作为一个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而且是站在那些生活和工作其中的人的立场和角度来评判和认识的;所有景观都表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经世不衰的,在大地上创造天国的理想。   ⑶关于场所的功能或人的活动:定位和认同   场所(地方)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的最直接、最具体的中心,与其说场所是通过其地点、属性或者社区所定义的,不如说它们是通过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体验所定义的(Relph,P141)。场所在英文中的含意与发生,产生(Takeplace)相联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文化中关于世界创生的传说都是把混沌无秩作为世界前的状态。当天地分开,晦明有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兽、人文开始成形之时,便有了场所。所以场所使无变为有,从无秩走向有秩,所以场所的形成在于对世界的组织,将世界分化为性质上各有区别的独特的中心,并使其有结构以反映和引导人们的体验。而要获得场所,感觉到场所的存在,则依赖于人的体验,这决定于两个方面:即:定位和认同,前者说明人是否感觉到以某地方为中心或节点的秩序的存在,后者则表明人自身秩序是否能与客观的秩序发生共鸣与和谐。如果两者是肯定的,则场所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有场所感的。否则,要么是在空间和茫茫宇宙中人不知所在,无所适从;要么所从不适,而茫然不知所去,这便是场所感的丧失(Placeless)(Relph,1976)。   a.首先关于定位,它主要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相对应,中国文化景观中的葫芦模式,如以穴位为中心的四神兽风水图式,便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空间定位模式。基于这一模式,中国大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地方系统,或国土定位系统,在最大尺度上的定位结构是仰观天象、星座,地分经纬,以昆仑为祖山,长江、黄河、五岳为四至和环护,次级定位系统则围绕州府、县衙,辩龙山、龙脉,以分玄武朱雀,明朝山案山、水口,偶尔标以风水亭塔。都是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定位座标,使栖居者明白其在天地中的位置,犹如座胎于母亲子宫中的胎儿,依偎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中,获得安宁的栖息。中国人的葫芦模式是一个栖居的模式,是一个基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定位模式。林奇的点线面模式则给运动于景观中的人一个空间定位系统和参照,通过这些空间元素,形成整体城市的印象,指导人在城市中的运动。节点的向心性,道路的指向性以及空间的节奏和变化,都使场所的秩序感得以强化。   b.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如场所的方向与定位功能取决于场所的空间结构属性,人对场所的认同则是对应于地方的物质特性。物质属性、人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含义是构成场所整体个性特征的基本元素。   作为一个景中人,你归属于某一场所,认同于该场所,你在景中的状态越深入,你与场所的认同感就越强(Relph,1976,P49)。只有成为景中的人,归属于场所的自然过程、自然力以及场所的社会过程和地方之神,认同于它们,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场所感,一种自觉的场所归属感,而由场所构成的景观才具有意义

    编辑本段专业的发展景观设计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的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中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的遗产,它们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但景观设计学决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landscape gardening)。   正如算术之干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门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科学或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早在1858年,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风景造园,或译为风 景园林),从而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的一个广阔的空间,绵延100多年。   同样的理由,奥姆斯特德给这个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决不应是景观设计学科当今发展的界限。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麦克哈格(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和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而扛起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了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 景观设计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城镇化的深入和蔓延,信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都将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都将要求重新定义景观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又都将为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既没有必要用新瓶子去卖老酒,更不应该用老瓶子去装新醋。   但无论学科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的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热爱土地与自然的伦理(天地)、人文的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对待脚下土地的敬畏、归属与认同(神)。

  • 1统墙pF
    1统墙pF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区别,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

    基本流程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选什么样的植物?

    2.选多大植物?

    3.选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1-4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景观铺装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资料:

    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个体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植物品种的选择,

    2.植物大小的确定,

    3.植物数量的确定,

    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