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钢笔建筑手绘?
作者:李老三
来源:知乎这个门楼开始画的并不满意,本着一张图画到黑,不画完不罢休的二杆子精神,慢慢收拾出来了,客观地说,素描关系是对的。下面和左边处理的过于生硬了,那时候不懂。上面这张画从起稿到画完,总共不到5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就是推敲画上去的每一笔有没有道理,对组织画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等于是画画看看,看看画画,一个反复的过程。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笔触,多余的线只会起到反作用。感谢知乎日报的推荐,因为不能用微博登录一一回复大家的点评,只能在这里回答了。声明:我的建筑钢笔画全部徒手(铅笔、钢笔、橡皮),没用辅助工具(尺、涂改液、网格纸)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因为画的是建筑钢笔画,就用设计师的眼光去看待,希望我的这个帖子,没误导任何人。因为从头到尾也没说建筑钢笔画,能如何对建筑设计或者规划设计有什么益处和帮助。分析图是我自己工作需要,也只和本人有关,至于别人看了分析图有启发帮助,觉得能用钢笔画用来做点什么,才是我的初衷。画画只是自己一个业余爱好,来分享一个自学钢笔建筑手绘的过程,如果非要说画与什么有关,那只能说和画画、美术有关,和建筑相关的这些无关。我的画就是这样很死板、费时间、不会讨巧、没有飘逸的线条、不能作为一挥而就表现出建筑师的灵感,没关系,我自己知道也不介意,能力限定也只能做到这些。请不要混淆我的画与建筑构思草图、景观分析图、建筑规划类快题作业的类型。单纯就是喜欢画画,喜欢钢笔画,喜欢建筑钢笔画。就像我喜欢的俄国风景画家希施金爱画风景森林一样,总要有个很喜欢的表现对象啊。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指出哪里的构图笔触排线明暗很不好,我很开心,很感谢你的帮助。不要说对你的设计构思、规划、建筑作业没有帮助,这些与本帖无关,而且题主的问题也不包括这些,我不懂,也不会说。零基础的朋友还是要有一些素描基础,最重要的是用心,请问,古代的画家哪个学过素描了,学习素描本身不是画建筑钢笔画的所具备的重要条件,喜欢和用心思考才是。2.2更新线稿上色,很普通的一个尝试,颜色基本无法弥补线条的不足。上色稿,很普通的效果。在我看来,钢笔画就是钢笔画,上色不会有太多惊喜,还是踏踏实实的处理好排线的效果,不能依赖什么后期。这是很久之前的一张小会议室的喷笔水粉画,局部手绘,设计请忽略吧。画室内表现图,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很多图没有留下照片,这是仅存的一些,算是个彩蛋吧。这一张连上下两端起稿的线都拍下来了,临摹书上照片效果画的。2.1更新我想既然排线这么重要,那就好好练练,于是有了上面这张几乎没有轮廓线的画,全是排线。但是不光是排线,还注意了竖线有短横线的打断,或者说有一个小的排线“冲突”。竖线里面还有竖斜线,横线里面有短斜线,作为一个变异元素如果全是横平竖直的排线,就太过于死板了,完全不能这么做。门框内左侧的一点绿化和右边的自行车,打破了整个构图中的左右完全对称,无论从构图还是排线,还是需要有一点趣味性。
开始练习一下排线的变化,用排线塑造物体的体积,没什么好说的,静下心来一个石头一个石头的画吧,形状不要重复,不要太圆滑,明暗过度要干脆。
再回到建筑风景画,用排线解决大面积树木的表现。注意用疏密对比来突出建筑和周边树木的反差,让建筑凸显出来。树木的排线,就不要只是横平竖直了,要有走向,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景物。缺点就是水处理的很平淡,没有吸引力,不够美。这是一副很失败的画,过于死板,排列的线条几乎无变化。同样,水很平淡完全没有什么倒影的感觉。1.31 更新
下面更新的画还处于摸索阶段,线条随意,没有章法,树不会画。其中关于树,我也是做了一些其他尝试,我把失败的也发上来,什么叫没有章法?线条散乱,这就是,大家避免这种画法。对于光影刻画,主要是要透气,要有过渡,不能是一个明暗关系就交代清楚地,影子的边缘要虚,不要画一个框往里填色。尤其屋檐下的投影,要和阳光下的屋顶有比较明显的明暗分割,这个要做到对比强烈,不怕夸张。比如窗户中的细节不用交代,把色调压重,体积就出来了,这个明暗可以达到8-9,不要全部漆黑一团,这样就死了,要隐约透出一点明暗变化,一下就透气了。这张画我可以练了一下排线,全部都是排线的灰调子,左边的屋檐部分,感觉很多砖啊堆砌的构造,仔细一看就是一对排线。还是不要画的太死,要有明暗变化。画了一个雕塑小品,排线,还是排线,画到这个时间,我大概知道,运用好排线的重要性了,最起码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这样。这张练习的是假山石块的表现,还有夹杂的绿化,亭子倒是画的很一般,素描关系倒是对,色调很暗。1.30 第二次继续更新
这个阶段的画,是在对初学阶段的一个整体反思,我意识到钢笔表达建筑和景物,主要就是用排线作为最根本的构图和表现单元。右下角的地面阴影处理,避免了初期的生硬和色调过于黑暗,没有过度,也没有透气感,这个阶段的画全部都变成浅灰,是对前一阶段的一个矫枉过正吧。
左上角的树,变成了一些排列的线条,没有具体的树叶和树枝,这也是一个探索,始终在探索。
上图看得出,整幅画的线条更加放松,甚至出现了随意的线条,这幅画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这么快的速度就画完,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以快为荣,还是我的手上功夫到了这个水平?我的反思告诉我,这不是我要的。出差在外地,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树,你到底怎么才能好看。所以找了一副以树为中心的构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好,4个小时,收获很大,也没有失败,表达就是排线,画来画去还是排线,这个结果坚定了我研究排线的决心和信心。ok,这张图我要把排线放在首位。从中间的那个房顶的侧面,出现了到现在我还在用的排线方式,右下角地面的投影,更灵活和松散,但是都是疏密与否在我控制之下。白塔整个体积的塑造,全部排线搞定。几根电线杆也都是排线组合在一起,为了不跑坏这个排线的组合,本来应该有的电线我都没画。这是一副很失败的画,排线没有一个统一的秩序,太多形态出现,显得凌乱。左边的树想用轮廓和明暗结合,不够理想,被打击了。
再次被打击,更加凌乱的排线出现了,硬着头皮画完的。1.30 第一次更新对我自己有帮助的书目,和为什么我觉得有帮助。我前期的钢笔画,都是对王彬 徐秀丽著《胡同与门楼》里面的照片的临摹,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因为胡同和门楼这种构图和小型的建筑,相对比较简单,画起来也相对容易,能快速建立自信心。
书是肯定要看的,我回头把书名记一下贴出来。1.30 更新 对我很有帮助的书
盖瑞·斯梅恩斯著 钢笔画技法;(这本书主要讲了钢笔画的线条排列和如何应用,至于建筑钢笔画倒是没说多少,看完就知道原来钢笔还有这些画法,留白、构图、如何把照片画成你想要的钢笔画等等)卡尔普赛尔著 你的艺术家大脑;(扩展阅读,相对钢笔画提高,可不能只是看建筑钢笔画的书,这本书看完,同样对我是很有启发。)况晗著 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对于建筑和风景,作者有自己非常独到的概括能力,还有他的每一笔的型都处理的有道理,有表现力,这个非常不容易,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本书里的作者,每画完一副铅笔画,身上都会被汗湿透,可见,画画也真不是轻松的事。)大家感受一下,如果铅笔的线条都是无序排列,还有现在这种感受吗?我始终认为,不要过于随意,要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根线。黑兹尔·哈里森著 风景画入门手册—提高风景写生水平的必知技法;(看看国外有经验的画家,是怎么来处理风景的,如何取舍、用笔触概括,尤其是画家对一幅画的素描关系的处理,调子要响亮。我们中国人对线条很敏感,眼里大部分就是线条,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到他们眼中的风景吧。)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 安格尔素描;(线条大师,极简单的绘画方式,以至于让我找不到他处理五官明暗的笔触,他的肖像画中背景建筑,都是一丝不苟的用透视原理画出来的。如果换成我,会怎么处理?大概也就概括的画画吧,毕竟是背景何必这么麻烦。嗯,我想,这就是大师的不同吧。)鲁愚力著 鲁愚力钢笔画与技法。(这是最早看到的一本建筑钢笔画,当时看到画的时候,就觉得很累,这一幅画要处理多少细节啊,根本看不过来,想不出来。现在看来,这种风格非常值得临摹,哪怕我们再不喜欢,也能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体会一下,认真刻画建筑和形体是怎样一个过程,不是建筑钢笔速写就是建筑钢笔画,现在随便翻出一本钢笔画的书,就是这样的风格,不是不好,如果只看这种书,还真的让我觉得,钢笔画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写生、采风类的辅助画种,其实,建筑钢笔画同样可以经典、细致。我还是那个观点,建筑钢笔画如果想表现的很好,线条就是要控制、认真和有目的,为什么要随意?以我自己的水平,想好好控制尽力表现都没那么容易,何况随意了。)钟训正先生编著的这本,想画建筑钢笔画必备的一本,而且很多画都值得临摹。彭一刚、钟训正,他们出的书最好都拿来仔细看看,好好临摹,揣摩其中笔触和对形体的塑造。画建筑钢笔画不知道这两位老先生的书和画的,也算是缺了一课了。随便找一本丢勒的书,大家看看,大师的作品,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大师而线条随意了。再推荐大家看看人民币和各国货币的背景图,都是用细致认真的线条排列出来的,试想,这些线条如果是随意的,还这么有货币的价值感吗?1.29 第二次更新练习画数量
我的钢笔画爱好和工作没有关系,也没系统学过,甚至素描彩画也没系统学过,只能算有美术基础。纯粹自发学习和练习的建筑钢笔画的数量,也没有超过50张,我不太主张以数量代替用心。不用心的画我也画过,结果只能是连看都不想看,能被自己恶心到,这么烂的画也能画出来。从那以后,再也不画不过脑子的画了。每一张习作都是完整的画
最适合我的就是找到感兴趣的画,找出一个局部,仔细刻画,无论从形体到明暗,完全的画下来,每一笔都要做到意在笔先,没想好不能动笔。画了就不要觉得不够好就不继续,一定要咬牙把画画完,画完之后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找根最适合自己的笔
钢笔画,不能顾名思义,我用的不是书写用的钢笔,而是针管笔,或者樱花一次性针管笔,粗细自己各选几只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那就是流利。我用过红环和斯德罗的针管笔,我会用最细的砂纸,对针管笔的四边稍作打磨,笔尖会稍稍圆滑一些,不要看这一点点圆滑,带来的变化就是画绿化和树叶的时候,会非常流畅,不划纸。假如这张纸是用来上水彩的,那就更不会因为笔尖划过纸的地方出现洇渍,这一定不是计划要出现的水彩效果。纸张
无所谓,就是A4普通打印纸就可以了,要求高一点就买80g的吧。再有些追求就用A3的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试想仔细画一张充满细节的建筑画,有多么激动人心,整幅画面都是建筑细部和节点,以及建筑投影里精彩排列的线条。不浮躁
如果对着一张画来临摹会产生压力,那么我会临摹精彩的局部,甚至个别的线条部分,不是交作业,就是提高自己和建立对钢笔画的兴趣,那就更灵活的去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啊。任何钢笔画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我是先通过简单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未尝也是一种好办法。因为觉得面对很大的一张画无从下笔,所以想尽快把画临摹完是不可取的。目的不仅仅是画完,而是学习,通过临摹学习如果用不同的线条排列刻画形体。1.29 已更新
无人邀请,自己来的。目的把自己从零开始的过程分享一下,自学钢笔画,无老师无教材,因为学钢笔画不难,而且很有趣。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很快,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每一张画都要仔仔细细,认真静下心来画完。
不要耍帅,画钢笔画我不认为可以做到像国画那样挥毫泼墨,可以这么认为,画钢笔画就像绣花,要对笔下的每一个笔触和线条负责。题主说只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有点太可惜了,钢笔画的应用范围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日常所见。希望能引起题主的重视,因为画一张画用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差不多的,如果多用些心思,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怎么说,当作一个以后可以炫耀和给生活工作带来更多回馈的技能,这样想功利一些,是不是更合适。我只对钢笔画这一件事能说几句话,发几张图,希望能给题主一些启发,或者一些鼓励吧。对我来说找到一个有共同爱好者,一个共同的话题不容易,很开心。先发几张工作的用图
钢笔线描底稿继续更新一下,钢笔线条+淡彩效果,我始终相信,用心对待每一张画,就会有回馈,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生命的。钢笔底稿
屋顶底稿线描+淡彩,目的是清晰表达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其他部分做淡化处理。透视底稿(临摹)淡彩鸟瞰图,单纯的钢笔线稿。空间分析(除了填色,钢笔线条是主要表达手段)建筑高度控制示意主要突出屋顶的天际线变化临摹线描稿填色稿线描稿填色稿钢笔稿彩铅稿透视线稿。对物体的质感尽量少做刻画,基本是突出一下明暗的对比,哪怕这个对比很小,不能没有,否则这幅画就会很平,没有张力。马克笔上色,效果很差,还不如只上彩铅,还是水平问题。这是室内,不是建筑画,也算是建筑钢笔画的一个过程作业。颜色过艳,笔触凌乱无章法,请大家避免我这个情况。这也是建筑钢笔画,只不过说的是建筑和空间的关系,这类分析示意图,有它自己的属性和美。稍微有点钢笔画基础的人,都可以轻松画出,不是吗。建筑和路网形成的肌理,很容易看懂,却不容易说清。
一张简单的钢笔画,或许在工作中常用,意图清晰的示意图,希望能给题主带来工作的启发。
这几棵树的平面围和示意,也就是纯粹的钢笔线条了,只是注意了粗细运用。
树的样子很难看,这张画说的是矮墙对于建筑私密性的重要,谁会在意这棵树美不美呢?建筑钢笔画在这各方面反而忽略了技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凸显了出来。还是不要仅仅只作为兴趣了。
某种住宅形式的排列规律,整个图都很简单,最难的也许就是小汽车了吧。
上图说的是屋顶的高度和形状的对比,以及这样的不同会对居住和功能产生的影响。
上图说的是入口的各种形式和规律,如果说单纯徒手画完的话,15分钟都用不了。
钢笔画的分析图(插图)。上面这些图都很简单,都是不需要卖弄线条的,相反,却说简单清楚一个用语言和文字很费力才能说明白的事。上面是工作中用到的图,下面发的图都是纯兴趣而画的。
今天持续更新一下,把前期所有的建筑钢笔画发上来,大概十几张。钢笔画爱好者,无缘无故的喜欢,尤其是建筑钢笔画。没怎么画过人和景物,只喜欢画建筑,我把我自己从第一张到最近的一张和题主分享一下,主要是这个过程,至于画本身不重要,权当抛个砖吧。1、看书是要看的,尤其是要看国外的钢笔画,尽量少看国内的,不是国内的不好,是要找到这种画种的源头,从最高水平的作品去欣赏。推荐英国水彩画家特纳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建筑的一些,他对建筑细节的刻画,是很适合钢笔画借鉴和学习的。先去看什么是好的,至于国内的好不好最好不要先不管。我是没系统学过钢笔画,一节课也没上过,但是素描是学过几节,这是美术的基础,没法绕过去。2、从书中要找出对一个事物描绘的笔触和方法,不要一开始就临摹一副很大和复杂(相对的,只要你觉得信息量太大,就不要硬着头皮上)的画。最好先画些局部,通过局部先作为入手的方法,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水平。3、既然是建筑画,做练习时少画静物,尽量去看看自然的景物是怎么刻画的,提高对一些非具体形象的概括能力,如:云、水、树、影子等等。把人和静物先放一放,把视野提升到一个比较概括的层面,不要一上来就抠细节。4、还是要看看美术基础的书,还是尽量看国外的,不要看美术院校考试的那种。你是通过了解素描本身,对钢笔画有促进,基本就是要画一画,再来看看书学一学,这样反复对照进步才快。5、尽量不要用辅助工具,类似尺子之类的,学习钢笔画就是对自己手、眼、脑的一种协调锻炼。不要怕开始画的丑,一定要明白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要有一个阶段目标。透视最主要的是你要理解,不要在画面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或者说看着不顺眼的地方。这是一个理解建筑的基本方式,如果没理解,没弄明白,还是要从心里彻底弄清楚,主要是理解。6、我从开始看画,偏执的认为,有写实风格的,经典的画就是美的。现在看,确实很片面,但这个主要审美观没重大变化。我买学习用的工具书时,一定是要用这个来衡量的。开阔眼界的看看就行了,能值得临摹的,充满大量细节的,不含糊概括的钢笔画才值得买。这是第一张钢笔画,是用最常见的签字笔画的,原图是一张照片。
素描关系很重要,剩下的就是用什么笔触表现这种素描关系。
大坑,慢慢填吧。
和题主一起分享我的每一步对钢笔画的心得。
这张图是没想清楚到底用什么笔触去表达所绘对象。
仅仅做到了表达了相对正确的素描关系,远看是能感知是一副黑白风景,但是近看笔触经不起推敲。
还是用普通的签字笔画的。还是要一笔一笔的画,甚至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画,每画一个局部就要检查一下是不是合理的表现了素描关系。笔触是放在第二位去考虑的了,有些地方看着透视和笔触不够自然,还是处于摸索时期。房子上面的树画的很失败,檐口下面的画法笔触找到一点感觉,每幅画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和找到感觉的。前提是,耐心一点一点的话,不能想着一挥而就的潇洒。
中间的门里的色调很深,需要反复的涂画,但是这个素描关系是很必要的,还是要耐心。地面表现的很差,从某方面来说不如入这个画的色调,树丛的表现稍好了一点,但是笔触还是不够符合树的形状。
小的细节和形状要注意,比如三轮车和电线杆上挂的灯。没有这些细节的刻画,就没有趣味性,一幅画就没有看点。还是在学习树怎么画,换了一个笔触表现方式,地面依旧没找到合适的方法。上图这一张,真的一下对钢笔画产生了兴趣,因为在对左侧这个旧的土坯墙的刻画得到启发,原来土坯的砖可以只画砖缝,就能表现出质感。至于这个质感表现的好与坏是另一回事了,我在画画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寻求这个兴奋点,来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地面换了一个表现方式,把影子作为重要景物刻画,但是影子边缘太生硬,有喧宾夺主之嫌。
对于整个画面中的阴影部分,该很重的地方,一定要压得下去,才能表现建筑的光感。
如果把整幅画的素描关系,从白到黑,或者说明暗分为0-9,留白的地方自然是0了,那么暗处的阴影部分,有写能达到8了,素描关系很清晰。为何这么夸张的表现一幅画的素描关系?因为本身钢笔画画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副灰色调的画,尽量有些明暗的对比,使整幅画调子很响亮。上图是把光影下的胡同作为一个主要学习对象,尤其是树下的小汽车,还有书丛本身要简化,因为是突出日光下的“亮调子”。才能与树荫形成冲突,提高画面的紧张感。
地面依旧很糟,我开始明白地面不要只用几根线刻画,需要一个淡淡的灰面去表达。有气死左下角与墙根交接的地面,这个关系就是我要的,有色调,也能让人感到这是一个铺地,但是不能在强烈的日光下太抢眼,淡淡的来几笔就可以了。
主要表现的地方时门洞的阴影带来的强烈对比,要压得下去。上图中左侧的树干,只起了一个轮廓,没有深入。因为觉得这画如果把树再画完,整幅画就不够轻松,最后还是没画。
作为对建筑的瓦、檐口、砖墙、影子还是做了仔细的刻画,找出对这些墙面笔触的方法。有些墙面是全部竖线条组成,而且要有疏密和点线的断续。
有些地方还是很重,素描关系要明亮。上图换了针管笔,是想把墙面的排线处理的更细致,把墙面的明暗关系表达的更有层次。
最高的屋顶的檐口阴影,就全是用排线来表达的,这样耐看,透气,这才是钢笔画的特点和优势。
这张画第一次学着画水,主要是表现建筑在水中的倒影,笔触更加放松一点。上图主要是学习怎么画鱼鳞瓦,照片中的瓦的形状是一样的,要自己有取舍和疏密构图。一定是想好了怎么画,而不是画了才觉得这样不对。
右上角的屋檐用简单的几根线概括,不要画的太仔细,要放松。
整幅画的对比还是很强烈,国画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构图要“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才好。这也就是有紧张感的构图才是好的构图。上图把下面的树丛用最简单的方式概括一下,很放松。但是塔尖的檐口要刻画的很用力,在我看来有棱有角才是建筑。我自己把塔身接近树丛的位置,从笔触上融合一下,疏密形成过度。
这张图的遗憾就是,全部竖线条不够垂直,试想,如果全部竖线条都是垂直的,这张画会更具建筑应该有笔挺结实的质感。而这张画的线条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塔是草扎的,哈哈上图是很失败的一张,全部都在表现建筑的明暗关系,但是形体却丢掉了,尤其是左边的一侧的建筑感觉就是一堵软泥糊在那里。右侧的屋顶刻画很失败,看不出瓦的质感和形状,过于追求正确的素描关系,没有自己合理构图。
每次看到这张图都很窝心,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这样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了。上图这张的地面处理已经知道大概方式了,不是几根线就可以把地面概括的,一定也是一个面。左上角的树枝,是一个进步,虽然就是几个树枝但是让我一下明白了怎么用笔和概括。
最右边的远处建筑的概括画法也是让我得到启发,远处的就虚掉,近处的就很清晰了。
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建筑不垂直,变形了,这个问题一定要避免。这张的树枝是对上一张树枝的一个总结和提高,整张画与前面画的不同就是,笔触松散一些,用放松的笔触去刻画一些墙和物体。这张画是对上面笔触刻画形体的延续,右面的墙面就是一堆笔触刷刷刷,最左下角的石头墩子,我注意了强调石头的棱角和明暗对比。
其实每张画能得到的启发和进步是不同的,有时就是很少一点,这就足够了。
这几张画都开始起铅笔稿了。笔触,还是笔触,就是钢笔线条的排列、疏密。然后用最大的耐心把画画完。后来,我也画了一些较为具象的物体,不是建筑,就是学着刻画一些有特点的物体,把握好质感和笔触的处理。不同笔触,得到的质感就不同,这些是雕塑,去过798的应该不陌生。这时的我,已经很注意笔触的组合和排列了,说到底,这就是钢笔画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享受画钢笔画的乐趣。
画本身是否好看是另一回事,享受这个画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才是我想得到的这张画的笔触是对上面画的一个总结和提高,这个雕塑是铁铸的,我在画的时候就突出或者有意的夸张这个特点,怎么夸张,就是强调明暗的对比,还有形体转折的棱角,不要很圆润的过度。上图是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也就是仔细看过很多国外钢笔画的书,练过一些钢笔线条的排列,试过各种组合对表现对象质感的表达,发现,不要拿建筑当建筑画,就可以了。
就是用一堆你认为很美的钢笔线条排列出一些几何形体,如果这个过程中,能把一些形体的体积、阴影、质感都放进去,就更好了。
这张画把铅笔稿起的很仔细,需要留白的的地方要想好。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个笔有些粗,如果用再细一点的笔就好了。
我自己开始认识到,不要有任何杂乱无章的线,所有的线画上去,都是有目的的,排列要有秩序感,组合起来要美。上图是对前面的画一个总结和提高,开始很注意笔触的排列和组合。如果局部放大,很可能看不出这是一个建筑,仅仅就是一堆线条。这样对不对?我不知道。最前面这棵树是留白方式处理。如果说把钢笔画的作用,从单纯的一个爱好拓展一下,可以放在工作中,起到辅助表达工作理念和意图的作用,一个沟通和表达意见的直观工具。翻制的一本书的插图基本就是钢笔白描,如果每棵树都尽量画到接近正圆就还是水平有限。线条本身没难度,就是一个用法,点、线、粗、细的变化,能表示出不同的范围和示意。母题就是圆形,大小不同而已。最大的难度也许就是怎么把圆画的尽量圆。
上图最需要注意的是线要保证横平竖直,不要有歪斜。如果每条线的结束用断续来过渡,会显得整幅图比较放松,把视觉中心放在图中间那个“小广场”。题主,是不是能把仅作为兴趣爱好的观念拓展一下了。
美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专业。古时候,人类在陶器上画几个鱼,用泥巴捏几个小雕塑,那时候是美术。等到人类有了性别意识了之后,往自己的的身上挂了的彩色石头的首饰也是对美的需求。对于我们美术生出身来讲,现在国内主要讲美术学科分为了纯艺术类和设计艺术类。那么我看到问题上写的主要是纯艺类的专业,我来分析一下纯艺的专业难度
1. 专业分类
纯艺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除了雕塑是五年的大学学制外剩下三个都是四年学制。其中国画是非常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中国代表画种,代表了中国人朦胧的性格和态度,国画范畴内还包含了书法和篆刻,也是中国特色。油画和版画都是国外传进来的,雕塑从不同的材质上来看,国内发展的也还是不错的。2. 关于创作
纯艺类的专业,难点有两个。第一是基本功,在大学阶段,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才能进入学校后,还要不断的练习手上的功夫。如果放下了一段时间,就会感觉到手生,难画出和自己心里所想一样的作品。其次就是灵感,灵感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灵感不是随随便便冥想就能够出现的。创作时,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风格流派还有当下作者的心境,都有可能创作出不同效果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阅历才是美术专业最难学的部分。希望大家都能在创作的路上一帆风顺,毕竟植发挺贵的哈哈哈哈哈哈
PS: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开始啦,欢迎大家来看哦!
简单景观雕塑手绘是指通过画笔和一些绘画材料,以手工的方式设计和描绘出简单的景观雕塑的图画。下面是详细的回答:
1. 准备绘画材料:纸张、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或彩色素描笔、细画笔、绘画颜料等。
2. 选择雕塑主题:思考你想要描绘的景观雕塑主题,可以是自然景观如山脉、湖泊等,也可以是人工创作的雕塑作品。
3. 素描草图:使用铅笔轻轻地勾勒出整个雕塑的轮廓,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或参考现实中的雕塑作品进行描绘。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多次修改和调整雕塑的形状和细节。
4. 细节描绘:通过细画笔或彩色素描笔,仔细描绘雕塑的细节,如纹理、阴影和光线等。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让雕塑更加生动。
5. 调色和上色:如果你使用了绘画颜料,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适合的颜色进行上色。如果使用彩色铅笔或彩色素描笔,可以使用多种颜色进行绘制。
6. 完善细节:仔细检查整个作品,确保细节都描绘得准确。可以加强一些细微的阴影和高光,以增加立体感。
7. 签名和保护:在作品上签名,标明作者的名字和创作年份。可以用透明胶带或专用的保护喷雾将作品固定起来,以保护它不受损坏。
简单景观雕塑手绘需要通过绘画材料和技巧,将设计和想象力转化为具体的图画。通过绘画雕塑,你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艺术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观察力。
简单景观雕塑手绘是指通过手绘的方式来描绘出简单的景观雕塑图案。下面是一个详细的回答:
准备好绘画工具和材料,例如铅笔、彩色铅笔、绘图纸等。
选择一个简单的景观雕塑作为参考对象。可以在实地观察或者通过照片来获取所需的细节。
用铅笔在绘图纸上轻轻地勾勒出雕塑的轮廓。注意要按比例绘制,保持雕塑的形状和比例准确。
使用彩色铅笔进行填色。在选择颜色时,要考虑雕塑的材质和光线效果,力求使画面更加生动。
在绘画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铅笔技法,例如交叉线条、渐变色彩等,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检查绘画是否完整和准确。可以用橡皮擦去不需要的线条,做一些修整工作,以使雕塑更加清晰。
简单景观雕塑手绘完成后,可以扫描或拍照保存,并分享给他人欣赏。可以不断练习和尝试更复杂的雕塑手绘,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1、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位于校园中北部。形状呈U形。湖南部有翻尾石鱼雕塑,中央有湖心岛,由桥与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一个石舫。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花神庙和埃德加·斯诺墓,东岸有博雅塔。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景观之一。2、博雅塔
建筑,北大以一塔湖图闻名,其中的塔指的就是位于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博雅塔。燕园建筑精髓“一塔湖图”之“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3、勺园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
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
扩展资料:
未名湖以前靠万泉河供水,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
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20世纪20年代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校方请设计师亨利·墨菲规划校园布局,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
1952年,燕京大学被行政撤销,北京大学从市中心迁至燕京大学旧址。从此,未名湖成为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2001年,“未名湖燕园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学生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叫作“一塔湖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未名湖百度百科-博雅塔百度百科-勺园
设计产品手绘表达,手绘的初步呈现代表着你想法行或者不行,当你的设计构思已经无法在近一步深入的下去,手绘的任意表达,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灵感。在和客户谈方案时,做最终ppt时,交作业时,都会用到自己的手绘方案图,但画好手绘并不简单,用手绘表达方案更难,那如何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带有色彩的表达出来呢,我们来看看王受之如何用手绘表达建筑风格。王受之说:“ 设想一下,如果有人问你:别墅建筑风格上,新古典主义和地中海风格有些什么最大的特点,你如何描述清楚呢?无论怎么讲,对方未必获得要领,但是如果你能够用钢笔简单的画给人家看,这样就很容易解释清楚了。这就是手绘的好处。”我到现在依然主要用手绘来表达自己的概念,是一个从小形成的习惯。因为做设计的时候,你脑子里的想法,如果能比较准确的用速写表现出来,并能够说明情况和构思,对方也容易和你沟通。而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你越准确、快速的用线描的方式在“白板”上用马克笔把你讲的设计内容表现出来,学生就越容易了解。几十年以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手绘的表现和沟通方式,一直感觉很有效果。把想到的画出来,其实不容易,这个视觉化过程,需要锻炼。我因为从小就这样涂鸦,并且有时讲不清楚的东西,就会设法用手绘解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比较强的手绘表现的能力。现在想想,掌握了这样一种技巧,自己也很有点庆幸。我印象最深的用手绘表现思想的一个课程,就是现代建筑史。我经常用手绘来讲建筑史,学生很容易明白。比如在讲到勒.科布西艾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时候,我在白板的一边画一张很大的欧洲中世纪的小城镇,把城市的功能内容一个一个的画上去,教堂、市场、住宅、坟场等等。也画出对外联系用的道路、桥梁、河流、码头,然后把科布西艾的理想城市的核心:高层住宅画一个,形式用他的马赛公寓,之后加到八栋这样马赛公寓,再在周围画上商业中心、工厂区、公园、高速公路……慢慢的,一个现代城市就出现在白板上了,学生一方面看得有点目瞪口呆,同时都深深的记住了现代城市规划和传统规划的差别。下课之后,他们都会用数码相机拍摄这些画。马克笔在白板上特别流畅,我自己的技巧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画,差不多每年都要画,我们美国学校的清洁工有一次找到我,说他们真是很舍不得擦掉这些画,因为他们晚上做清洁的时候,是要擦白板的,他们几个人在我的教室看老半天,也下不了决心擦。这种速写最有用的场所,还是和建筑项目开发单位、开发商沟通的时候。我们开口闭口讲风格,但是人家要知道具体的法国南部乡村风格、意大利地中海风格、或者西班牙地中海风格是什么样子的,你不能够拿语言搪塞,照片也往往不准确,因此我的方法就是手绘交待。手绘的作用的确很大,我很有体会。比如国内现在开始流行Art Deco 风格,因此好多地产商都说要做Art Deco 的建筑、景观。有一次问我:Art Deco 雕塑什么样的,我给他们看一些照片上的雕塑,也还是不清楚,我想起雕塑家马约尔做过的一个亚当和夏娃的作品,很有趣,就用手绘画了一个给他们看,结果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可省了好多口舌啊。风格这个东西,有时候讲不清楚,画出来一看就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往往不如图来得直截了当、清晰易懂。这个方法成了我的交流习惯,从15、6年前给万科做项目,包括早期深圳的“俊园”的改造概念、标志, “第五园”的基本概念,到现在我在北京、海南、重庆、广州等等这些地方我经手的项目,大凡设计到设计概念的问题,我都习惯用手绘给提案和建议。这样做直截了当,不费话,开发商很喜欢,我自己也满意,特别是你画出来的概念,交给建筑设计事务所参考,过一年你就看见你的概念做出来了。真是很有一种满足感呢!在这里,手绘就是一种沟通、交流概念的手法。而把手绘应用到产品设计表达中,草图就拥有自己的灵魂。下票:设计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区别,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hardscape)和软景观(softscape)。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
基本流程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
相对于其他行业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发展上比较滞后的领域:从艺术角度来说,它缺乏完整系统的设计理论指导;从技术角度来说,它缺乏明确的设计标准和结果评判标准。再加上植物景观配置特有的生态问题和时空变化等特性。它们无疑都将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增加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设计流程乃至设计程序,它们可以用来减少植物景观配置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设计结果的可判定性。同时还可一定程度地增加设计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系统质量保障能力。
植物景观配置的最终结果是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选什么样的植物?
2.选多大植物?
3.选多少的植物?
4.如何搭配并布置到地面上?
5.构成什么样的植物景观?
1-4涉及到以植物个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5则涉及以植物配置后的群体为元素来选择与布局的问题。
植物景观配置操作的基本流程就是如何有序地有规范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步骤过程。从结果来说,是按照上面1-5的顺序进行;但从设计的实施过程来说,确是倒着来,先解决第5个问题,然后解决1-4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植物景观配置在设计阶段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系统地检查审评,即质量保证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三个步骤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在设计过程中,三个环节会互有穿插,有时还互为前提。类型选择与布局
简单说,植物景观类型就是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比如说: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的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等。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线状的行道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等等植物景观类型而不是植物个体作为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设计师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什么地方该布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类型。
景观铺装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整体景观结构的布局,即通常上所说的结构性景观布局。结构性景观布局主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总体景观框架。它主要基于顾客的总体景观意向需要和整体美学原则的需要来构筑景观框架。结构性景观布局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景观框架区划。
其次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源于功能的需要,即通常上所说的功能性景观布局。功能的需要,比如说某个地方需要遮荫,某个地方需要用密林阻挡外部视线或隔离噪音,林荫道路,广场遮荫等等,是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考究。
再次源于景观美化设计上的需要,比如说整体上布局安排景观线,景观点,某个视角需要软化,某些地方需要增加色彩或层次的变化等等。有时也会源于其他特殊的或景观布局过渡需要。
作为设计元素,植物景观类型同样具有诸如颜色、大小、质地、形状、空间尺度等要素特征,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工作即是基于植物景观类型的这些要素特征而不是构成植物景观类型的植物个体的要素特征,并遵循植物配置理论所述的设计原则与创作手法来设计创作的。植物景观类型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他们的要素特征虽与个体的要素特征高度相关,但绝不等同于某个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或多个个体植物要素特征的简单叠加。有时会表现出与个体植物的要素特征完全不同的要素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植物景观类型的要素特征不仅与植物景观类型内部的植物构成有关,而且与内部植物个体的结构排列方式有很大关系。同一植物景观类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植物结构组合。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是总体景观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带有美学创作的因素,相对来说,是一项习惯性,发挥性多于程序性的工作。该流程工作完成后一般会产生如下资料:
1.植物景观类型规划布局图(包括一些节点立面图)
2.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
3.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
植物配置好比文章写作,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问题类似文章写作中的文章构思和文章纲要草拟阶段。文章写作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样的内容,什么风格,段落结构如何编排布局,中心主题如何展开表达等等问题,而不是首先考虑用什么字、词或语句等问题。同样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首先考虑的植物景观类型选择与布局,而不是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个体选择与布局
整体植物景观类型布局选择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各个植物景观类型的构成设计,即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植物品种的选择,
2.植物大小的确定,
3.植物数量的确定,
4、植物个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等。
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除了在结构中的位置定位过程中需要较多关注美学设计知识外,其它更多的是趋向解决生态技术问题。因而解决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问题往往是一种程序化地工作。
1.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的一般程序如下:
(1)根据植物景观类型布局图、植物景观类型统计表和植物景观类型构成分析表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景观类型的结构,确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制定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
(2)分析确定配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和主要环境限制因子。
(3)根据场地的气候耐寒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和植物类型及要求工作表来与植物库数据配对搜寻,确定粗选的植物品种。
(4)据景观功能和美学的要求,进一步筛选植物品种。
(5)确定各植物类型的主要品种
主要品种是用于保持统一性的品种,是一种植物景观类型的主体构架品种。主要品种品种数量要少(比如说20%),相似程度高,但植株数量多(比如说80%)。主要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一定要比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高一个级别,同时能够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有足够的耐性。
主要品种分各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和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设计区域的主要品种是指设计区域内占主导地位(面积或空间)景观类型的主要品种。
(6)确定各植物类型的次要品种
次要品种是用于增加变化性的品种,品种数量要多(80%),但植株数量要少(20%)。如特别需要,次要的植物品种的耐寒级别可以不高于场地的气候耐寒区级别。有条件或成本不高的情况小,可以选择一些对场地主要限制因子耐性不足的植物。
主次要品种的比率按各景观类型分别计算分配。
(7)确定植物品种的数量
原则上提倡多植物群落原则,但并非植物品种越多越好,杜绝拼凑。
一般的小区来说,15-20个乔木品种,15-20灌木品种,15-20宿根或禾草花卉品种已足够满足生态方面的要求。国家有特别规定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2.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
对种植植物的初植大小规格没有具体的标准规定。更多地是根据客户喜好和设计者的习惯来确定。
有经验的设计者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美学的生态的手法来综合确定。
以乔木为例,国外比较通行的乔木层尺寸一般也就在径阶6-8公分的完整植株。考虑到国内的习惯,建议乔木层尺寸径阶以10-12公分左右的完整植株较为适宜,一般不要超过14-15公分。为了满足及时效果的需要,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如增加大灌木的数量(高度100厘米-250厘米),增加覆盖对比等等。在树体比例尺度的处理方面,尽量缩短最大规格和最小规格植物的大小差距。
3.植物数量的确定
准确地说植物数量确定问题是一个跟栽植间距高度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植物种植间距由植株成熟大小确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植物生长速度的快慢适当调整,但决不能随意加大栽植密度。
4.在植物景观类型结构中的位置定位
根据各景观类型的构成和各构成植物本身的特性将他们布置到适宜的位置。
会较多涉及到基于植物个体的美学设计问题。
从个体到构建植物景观类型的群体组合,其实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借用一些景观类型构成模块,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模块可以通过模拟自然、调查分析以前的设计或设计建模等方法获得。模块在入库使用前必须是经过美学或生态检验论证过的。模块如同工业品中经过系统检验有质量保障的部件或半成品。
如何自学钢笔建筑手绘?
作者:李老三
来源:知乎这个门楼开始画的并不满意,本着一张图画到黑,不画完不罢休的二杆子精神,慢慢收拾出来了,客观地说,素描关系是对的。下面和左边处理的过于生硬了,那时候不懂。上面这张画从起稿到画完,总共不到5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就是推敲画上去的每一笔有没有道理,对组织画面起到了什么作用。等于是画画看看,看看画画,一个反复的过程。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笔触,多余的线只会起到反作用。感谢知乎日报的推荐,因为不能用微博登录一一回复大家的点评,只能在这里回答了。声明:我的建筑钢笔画全部徒手(铅笔、钢笔、橡皮),没用辅助工具(尺、涂改液、网格纸)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因为画的是建筑钢笔画,就用设计师的眼光去看待,希望我的这个帖子,没误导任何人。因为从头到尾也没说建筑钢笔画,能如何对建筑设计或者规划设计有什么益处和帮助。分析图是我自己工作需要,也只和本人有关,至于别人看了分析图有启发帮助,觉得能用钢笔画用来做点什么,才是我的初衷。画画只是自己一个业余爱好,来分享一个自学钢笔建筑手绘的过程,如果非要说画与什么有关,那只能说和画画、美术有关,和建筑相关的这些无关。我的画就是这样很死板、费时间、不会讨巧、没有飘逸的线条、不能作为一挥而就表现出建筑师的灵感,没关系,我自己知道也不介意,能力限定也只能做到这些。请不要混淆我的画与建筑构思草图、景观分析图、建筑规划类快题作业的类型。单纯就是喜欢画画,喜欢钢笔画,喜欢建筑钢笔画。就像我喜欢的俄国风景画家希施金爱画风景森林一样,总要有个很喜欢的表现对象啊。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指出哪里的构图笔触排线明暗很不好,我很开心,很感谢你的帮助。不要说对你的设计构思、规划、建筑作业没有帮助,这些与本帖无关,而且题主的问题也不包括这些,我不懂,也不会说。零基础的朋友还是要有一些素描基础,最重要的是用心,请问,古代的画家哪个学过素描了,学习素描本身不是画建筑钢笔画的所具备的重要条件,喜欢和用心思考才是。2.2更新线稿上色,很普通的一个尝试,颜色基本无法弥补线条的不足。上色稿,很普通的效果。在我看来,钢笔画就是钢笔画,上色不会有太多惊喜,还是踏踏实实的处理好排线的效果,不能依赖什么后期。这是很久之前的一张小会议室的喷笔水粉画,局部手绘,设计请忽略吧。画室内表现图,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很多图没有留下照片,这是仅存的一些,算是个彩蛋吧。这一张连上下两端起稿的线都拍下来了,临摹书上照片效果画的。2.1更新我想既然排线这么重要,那就好好练练,于是有了上面这张几乎没有轮廓线的画,全是排线。但是不光是排线,还注意了竖线有短横线的打断,或者说有一个小的排线“冲突”。竖线里面还有竖斜线,横线里面有短斜线,作为一个变异元素如果全是横平竖直的排线,就太过于死板了,完全不能这么做。门框内左侧的一点绿化和右边的自行车,打破了整个构图中的左右完全对称,无论从构图还是排线,还是需要有一点趣味性。
开始练习一下排线的变化,用排线塑造物体的体积,没什么好说的,静下心来一个石头一个石头的画吧,形状不要重复,不要太圆滑,明暗过度要干脆。
再回到建筑风景画,用排线解决大面积树木的表现。注意用疏密对比来突出建筑和周边树木的反差,让建筑凸显出来。树木的排线,就不要只是横平竖直了,要有走向,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景物。缺点就是水处理的很平淡,没有吸引力,不够美。这是一副很失败的画,过于死板,排列的线条几乎无变化。同样,水很平淡完全没有什么倒影的感觉。1.31 更新
下面更新的画还处于摸索阶段,线条随意,没有章法,树不会画。其中关于树,我也是做了一些其他尝试,我把失败的也发上来,什么叫没有章法?线条散乱,这就是,大家避免这种画法。对于光影刻画,主要是要透气,要有过渡,不能是一个明暗关系就交代清楚地,影子的边缘要虚,不要画一个框往里填色。尤其屋檐下的投影,要和阳光下的屋顶有比较明显的明暗分割,这个要做到对比强烈,不怕夸张。比如窗户中的细节不用交代,把色调压重,体积就出来了,这个明暗可以达到8-9,不要全部漆黑一团,这样就死了,要隐约透出一点明暗变化,一下就透气了。这张画我可以练了一下排线,全部都是排线的灰调子,左边的屋檐部分,感觉很多砖啊堆砌的构造,仔细一看就是一对排线。还是不要画的太死,要有明暗变化。画了一个雕塑小品,排线,还是排线,画到这个时间,我大概知道,运用好排线的重要性了,最起码对我自己来说,就是这样。这张练习的是假山石块的表现,还有夹杂的绿化,亭子倒是画的很一般,素描关系倒是对,色调很暗。1.30 第二次继续更新
这个阶段的画,是在对初学阶段的一个整体反思,我意识到钢笔表达建筑和景物,主要就是用排线作为最根本的构图和表现单元。右下角的地面阴影处理,避免了初期的生硬和色调过于黑暗,没有过度,也没有透气感,这个阶段的画全部都变成浅灰,是对前一阶段的一个矫枉过正吧。
左上角的树,变成了一些排列的线条,没有具体的树叶和树枝,这也是一个探索,始终在探索。
上图看得出,整幅画的线条更加放松,甚至出现了随意的线条,这幅画不到一小时就完成了,这么快的速度就画完,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以快为荣,还是我的手上功夫到了这个水平?我的反思告诉我,这不是我要的。出差在外地,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树,你到底怎么才能好看。所以找了一副以树为中心的构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好,4个小时,收获很大,也没有失败,表达就是排线,画来画去还是排线,这个结果坚定了我研究排线的决心和信心。ok,这张图我要把排线放在首位。从中间的那个房顶的侧面,出现了到现在我还在用的排线方式,右下角地面的投影,更灵活和松散,但是都是疏密与否在我控制之下。白塔整个体积的塑造,全部排线搞定。几根电线杆也都是排线组合在一起,为了不跑坏这个排线的组合,本来应该有的电线我都没画。这是一副很失败的画,排线没有一个统一的秩序,太多形态出现,显得凌乱。左边的树想用轮廓和明暗结合,不够理想,被打击了。
再次被打击,更加凌乱的排线出现了,硬着头皮画完的。1.30 第一次更新对我自己有帮助的书目,和为什么我觉得有帮助。我前期的钢笔画,都是对王彬 徐秀丽著《胡同与门楼》里面的照片的临摹,这本书对我很有帮助。因为胡同和门楼这种构图和小型的建筑,相对比较简单,画起来也相对容易,能快速建立自信心。
书是肯定要看的,我回头把书名记一下贴出来。1.30 更新 对我很有帮助的书
盖瑞·斯梅恩斯著 钢笔画技法;(这本书主要讲了钢笔画的线条排列和如何应用,至于建筑钢笔画倒是没说多少,看完就知道原来钢笔还有这些画法,留白、构图、如何把照片画成你想要的钢笔画等等)卡尔普赛尔著 你的艺术家大脑;(扩展阅读,相对钢笔画提高,可不能只是看建筑钢笔画的书,这本书看完,同样对我是很有启发。)况晗著 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对于建筑和风景,作者有自己非常独到的概括能力,还有他的每一笔的型都处理的有道理,有表现力,这个非常不容易,给我很深的印象。这本书里的作者,每画完一副铅笔画,身上都会被汗湿透,可见,画画也真不是轻松的事。)大家感受一下,如果铅笔的线条都是无序排列,还有现在这种感受吗?我始终认为,不要过于随意,要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根线。黑兹尔·哈里森著 风景画入门手册—提高风景写生水平的必知技法;(看看国外有经验的画家,是怎么来处理风景的,如何取舍、用笔触概括,尤其是画家对一幅画的素描关系的处理,调子要响亮。我们中国人对线条很敏感,眼里大部分就是线条,看看外国人是怎么看到他们眼中的风景吧。)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 安格尔素描;(线条大师,极简单的绘画方式,以至于让我找不到他处理五官明暗的笔触,他的肖像画中背景建筑,都是一丝不苟的用透视原理画出来的。如果换成我,会怎么处理?大概也就概括的画画吧,毕竟是背景何必这么麻烦。嗯,我想,这就是大师的不同吧。)鲁愚力著 鲁愚力钢笔画与技法。(这是最早看到的一本建筑钢笔画,当时看到画的时候,就觉得很累,这一幅画要处理多少细节啊,根本看不过来,想不出来。现在看来,这种风格非常值得临摹,哪怕我们再不喜欢,也能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体会一下,认真刻画建筑和形体是怎样一个过程,不是建筑钢笔速写就是建筑钢笔画,现在随便翻出一本钢笔画的书,就是这样的风格,不是不好,如果只看这种书,还真的让我觉得,钢笔画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写生、采风类的辅助画种,其实,建筑钢笔画同样可以经典、细致。我还是那个观点,建筑钢笔画如果想表现的很好,线条就是要控制、认真和有目的,为什么要随意?以我自己的水平,想好好控制尽力表现都没那么容易,何况随意了。)钟训正先生编著的这本,想画建筑钢笔画必备的一本,而且很多画都值得临摹。彭一刚、钟训正,他们出的书最好都拿来仔细看看,好好临摹,揣摩其中笔触和对形体的塑造。画建筑钢笔画不知道这两位老先生的书和画的,也算是缺了一课了。随便找一本丢勒的书,大家看看,大师的作品,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大师而线条随意了。再推荐大家看看人民币和各国货币的背景图,都是用细致认真的线条排列出来的,试想,这些线条如果是随意的,还这么有货币的价值感吗?1.29 第二次更新练习画数量
我的钢笔画爱好和工作没有关系,也没系统学过,甚至素描彩画也没系统学过,只能算有美术基础。纯粹自发学习和练习的建筑钢笔画的数量,也没有超过50张,我不太主张以数量代替用心。不用心的画我也画过,结果只能是连看都不想看,能被自己恶心到,这么烂的画也能画出来。从那以后,再也不画不过脑子的画了。每一张习作都是完整的画
最适合我的就是找到感兴趣的画,找出一个局部,仔细刻画,无论从形体到明暗,完全的画下来,每一笔都要做到意在笔先,没想好不能动笔。画了就不要觉得不够好就不继续,一定要咬牙把画画完,画完之后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找根最适合自己的笔
钢笔画,不能顾名思义,我用的不是书写用的钢笔,而是针管笔,或者樱花一次性针管笔,粗细自己各选几只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那就是流利。我用过红环和斯德罗的针管笔,我会用最细的砂纸,对针管笔的四边稍作打磨,笔尖会稍稍圆滑一些,不要看这一点点圆滑,带来的变化就是画绿化和树叶的时候,会非常流畅,不划纸。假如这张纸是用来上水彩的,那就更不会因为笔尖划过纸的地方出现洇渍,这一定不是计划要出现的水彩效果。纸张
无所谓,就是A4普通打印纸就可以了,要求高一点就买80g的吧。再有些追求就用A3的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试想仔细画一张充满细节的建筑画,有多么激动人心,整幅画面都是建筑细部和节点,以及建筑投影里精彩排列的线条。不浮躁
如果对着一张画来临摹会产生压力,那么我会临摹精彩的局部,甚至个别的线条部分,不是交作业,就是提高自己和建立对钢笔画的兴趣,那就更灵活的去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啊。任何钢笔画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我是先通过简单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未尝也是一种好办法。因为觉得面对很大的一张画无从下笔,所以想尽快把画临摹完是不可取的。目的不仅仅是画完,而是学习,通过临摹学习如果用不同的线条排列刻画形体。1.29 已更新
无人邀请,自己来的。目的把自己从零开始的过程分享一下,自学钢笔画,无老师无教材,因为学钢笔画不难,而且很有趣。
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很快,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每一张画都要仔仔细细,认真静下心来画完。
不要耍帅,画钢笔画我不认为可以做到像国画那样挥毫泼墨,可以这么认为,画钢笔画就像绣花,要对笔下的每一个笔触和线条负责。题主说只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有点太可惜了,钢笔画的应用范围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日常所见。希望能引起题主的重视,因为画一张画用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差不多的,如果多用些心思,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怎么说,当作一个以后可以炫耀和给生活工作带来更多回馈的技能,这样想功利一些,是不是更合适。我只对钢笔画这一件事能说几句话,发几张图,希望能给题主一些启发,或者一些鼓励吧。对我来说找到一个有共同爱好者,一个共同的话题不容易,很开心。先发几张工作的用图
钢笔线描底稿继续更新一下,钢笔线条+淡彩效果,我始终相信,用心对待每一张画,就会有回馈,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生命的。钢笔底稿
屋顶底稿线描+淡彩,目的是清晰表达设计意图,突出重点,其他部分做淡化处理。透视底稿(临摹)淡彩鸟瞰图,单纯的钢笔线稿。空间分析(除了填色,钢笔线条是主要表达手段)建筑高度控制示意主要突出屋顶的天际线变化临摹线描稿填色稿线描稿填色稿钢笔稿彩铅稿透视线稿。对物体的质感尽量少做刻画,基本是突出一下明暗的对比,哪怕这个对比很小,不能没有,否则这幅画就会很平,没有张力。马克笔上色,效果很差,还不如只上彩铅,还是水平问题。这是室内,不是建筑画,也算是建筑钢笔画的一个过程作业。颜色过艳,笔触凌乱无章法,请大家避免我这个情况。这也是建筑钢笔画,只不过说的是建筑和空间的关系,这类分析示意图,有它自己的属性和美。稍微有点钢笔画基础的人,都可以轻松画出,不是吗。建筑和路网形成的肌理,很容易看懂,却不容易说清。
一张简单的钢笔画,或许在工作中常用,意图清晰的示意图,希望能给题主带来工作的启发。
这几棵树的平面围和示意,也就是纯粹的钢笔线条了,只是注意了粗细运用。
树的样子很难看,这张画说的是矮墙对于建筑私密性的重要,谁会在意这棵树美不美呢?建筑钢笔画在这各方面反而忽略了技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凸显了出来。还是不要仅仅只作为兴趣了。
某种住宅形式的排列规律,整个图都很简单,最难的也许就是小汽车了吧。
上图说的是屋顶的高度和形状的对比,以及这样的不同会对居住和功能产生的影响。
上图说的是入口的各种形式和规律,如果说单纯徒手画完的话,15分钟都用不了。
钢笔画的分析图(插图)。上面这些图都很简单,都是不需要卖弄线条的,相反,却说简单清楚一个用语言和文字很费力才能说明白的事。上面是工作中用到的图,下面发的图都是纯兴趣而画的。
今天持续更新一下,把前期所有的建筑钢笔画发上来,大概十几张。钢笔画爱好者,无缘无故的喜欢,尤其是建筑钢笔画。没怎么画过人和景物,只喜欢画建筑,我把我自己从第一张到最近的一张和题主分享一下,主要是这个过程,至于画本身不重要,权当抛个砖吧。1、看书是要看的,尤其是要看国外的钢笔画,尽量少看国内的,不是国内的不好,是要找到这种画种的源头,从最高水平的作品去欣赏。推荐英国水彩画家特纳的作品,尤其是有关建筑的一些,他对建筑细节的刻画,是很适合钢笔画借鉴和学习的。先去看什么是好的,至于国内的好不好最好不要先不管。我是没系统学过钢笔画,一节课也没上过,但是素描是学过几节,这是美术的基础,没法绕过去。2、从书中要找出对一个事物描绘的笔触和方法,不要一开始就临摹一副很大和复杂(相对的,只要你觉得信息量太大,就不要硬着头皮上)的画。最好先画些局部,通过局部先作为入手的方法,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水平。3、既然是建筑画,做练习时少画静物,尽量去看看自然的景物是怎么刻画的,提高对一些非具体形象的概括能力,如:云、水、树、影子等等。把人和静物先放一放,把视野提升到一个比较概括的层面,不要一上来就抠细节。4、还是要看看美术基础的书,还是尽量看国外的,不要看美术院校考试的那种。你是通过了解素描本身,对钢笔画有促进,基本就是要画一画,再来看看书学一学,这样反复对照进步才快。5、尽量不要用辅助工具,类似尺子之类的,学习钢笔画就是对自己手、眼、脑的一种协调锻炼。不要怕开始画的丑,一定要明白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要有一个阶段目标。透视最主要的是你要理解,不要在画面中出现明显的错误,或者说看着不顺眼的地方。这是一个理解建筑的基本方式,如果没理解,没弄明白,还是要从心里彻底弄清楚,主要是理解。6、我从开始看画,偏执的认为,有写实风格的,经典的画就是美的。现在看,确实很片面,但这个主要审美观没重大变化。我买学习用的工具书时,一定是要用这个来衡量的。开阔眼界的看看就行了,能值得临摹的,充满大量细节的,不含糊概括的钢笔画才值得买。这是第一张钢笔画,是用最常见的签字笔画的,原图是一张照片。
素描关系很重要,剩下的就是用什么笔触表现这种素描关系。
大坑,慢慢填吧。
和题主一起分享我的每一步对钢笔画的心得。
这张图是没想清楚到底用什么笔触去表达所绘对象。
仅仅做到了表达了相对正确的素描关系,远看是能感知是一副黑白风景,但是近看笔触经不起推敲。
还是用普通的签字笔画的。还是要一笔一笔的画,甚至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画,每画一个局部就要检查一下是不是合理的表现了素描关系。笔触是放在第二位去考虑的了,有些地方看着透视和笔触不够自然,还是处于摸索时期。房子上面的树画的很失败,檐口下面的画法笔触找到一点感觉,每幅画就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和找到感觉的。前提是,耐心一点一点的话,不能想着一挥而就的潇洒。
中间的门里的色调很深,需要反复的涂画,但是这个素描关系是很必要的,还是要耐心。地面表现的很差,从某方面来说不如入这个画的色调,树丛的表现稍好了一点,但是笔触还是不够符合树的形状。
小的细节和形状要注意,比如三轮车和电线杆上挂的灯。没有这些细节的刻画,就没有趣味性,一幅画就没有看点。还是在学习树怎么画,换了一个笔触表现方式,地面依旧没找到合适的方法。上图这一张,真的一下对钢笔画产生了兴趣,因为在对左侧这个旧的土坯墙的刻画得到启发,原来土坯的砖可以只画砖缝,就能表现出质感。至于这个质感表现的好与坏是另一回事了,我在画画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寻求这个兴奋点,来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地面换了一个表现方式,把影子作为重要景物刻画,但是影子边缘太生硬,有喧宾夺主之嫌。
对于整个画面中的阴影部分,该很重的地方,一定要压得下去,才能表现建筑的光感。
如果把整幅画的素描关系,从白到黑,或者说明暗分为0-9,留白的地方自然是0了,那么暗处的阴影部分,有写能达到8了,素描关系很清晰。为何这么夸张的表现一幅画的素描关系?因为本身钢笔画画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副灰色调的画,尽量有些明暗的对比,使整幅画调子很响亮。上图是把光影下的胡同作为一个主要学习对象,尤其是树下的小汽车,还有书丛本身要简化,因为是突出日光下的“亮调子”。才能与树荫形成冲突,提高画面的紧张感。
地面依旧很糟,我开始明白地面不要只用几根线刻画,需要一个淡淡的灰面去表达。有气死左下角与墙根交接的地面,这个关系就是我要的,有色调,也能让人感到这是一个铺地,但是不能在强烈的日光下太抢眼,淡淡的来几笔就可以了。
主要表现的地方时门洞的阴影带来的强烈对比,要压得下去。上图中左侧的树干,只起了一个轮廓,没有深入。因为觉得这画如果把树再画完,整幅画就不够轻松,最后还是没画。
作为对建筑的瓦、檐口、砖墙、影子还是做了仔细的刻画,找出对这些墙面笔触的方法。有些墙面是全部竖线条组成,而且要有疏密和点线的断续。
有些地方还是很重,素描关系要明亮。上图换了针管笔,是想把墙面的排线处理的更细致,把墙面的明暗关系表达的更有层次。
最高的屋顶的檐口阴影,就全是用排线来表达的,这样耐看,透气,这才是钢笔画的特点和优势。
这张画第一次学着画水,主要是表现建筑在水中的倒影,笔触更加放松一点。上图主要是学习怎么画鱼鳞瓦,照片中的瓦的形状是一样的,要自己有取舍和疏密构图。一定是想好了怎么画,而不是画了才觉得这样不对。
右上角的屋檐用简单的几根线概括,不要画的太仔细,要放松。
整幅画的对比还是很强烈,国画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构图要“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才好。这也就是有紧张感的构图才是好的构图。上图把下面的树丛用最简单的方式概括一下,很放松。但是塔尖的檐口要刻画的很用力,在我看来有棱有角才是建筑。我自己把塔身接近树丛的位置,从笔触上融合一下,疏密形成过度。
这张图的遗憾就是,全部竖线条不够垂直,试想,如果全部竖线条都是垂直的,这张画会更具建筑应该有笔挺结实的质感。而这张画的线条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塔是草扎的,哈哈上图是很失败的一张,全部都在表现建筑的明暗关系,但是形体却丢掉了,尤其是左边的一侧的建筑感觉就是一堵软泥糊在那里。右侧的屋顶刻画很失败,看不出瓦的质感和形状,过于追求正确的素描关系,没有自己合理构图。
每次看到这张图都很窝心,我还是坚持完成了,这样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了。上图这张的地面处理已经知道大概方式了,不是几根线就可以把地面概括的,一定也是一个面。左上角的树枝,是一个进步,虽然就是几个树枝但是让我一下明白了怎么用笔和概括。
最右边的远处建筑的概括画法也是让我得到启发,远处的就虚掉,近处的就很清晰了。
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建筑不垂直,变形了,这个问题一定要避免。这张的树枝是对上一张树枝的一个总结和提高,整张画与前面画的不同就是,笔触松散一些,用放松的笔触去刻画一些墙和物体。这张画是对上面笔触刻画形体的延续,右面的墙面就是一堆笔触刷刷刷,最左下角的石头墩子,我注意了强调石头的棱角和明暗对比。
其实每张画能得到的启发和进步是不同的,有时就是很少一点,这就足够了。
这几张画都开始起铅笔稿了。笔触,还是笔触,就是钢笔线条的排列、疏密。然后用最大的耐心把画画完。后来,我也画了一些较为具象的物体,不是建筑,就是学着刻画一些有特点的物体,把握好质感和笔触的处理。不同笔触,得到的质感就不同,这些是雕塑,去过798的应该不陌生。这时的我,已经很注意笔触的组合和排列了,说到底,这就是钢笔画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享受画钢笔画的乐趣。
画本身是否好看是另一回事,享受这个画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才是我想得到的这张画的笔触是对上面画的一个总结和提高,这个雕塑是铁铸的,我在画的时候就突出或者有意的夸张这个特点,怎么夸张,就是强调明暗的对比,还有形体转折的棱角,不要很圆润的过度。上图是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也就是仔细看过很多国外钢笔画的书,练过一些钢笔线条的排列,试过各种组合对表现对象质感的表达,发现,不要拿建筑当建筑画,就可以了。
就是用一堆你认为很美的钢笔线条排列出一些几何形体,如果这个过程中,能把一些形体的体积、阴影、质感都放进去,就更好了。
这张画把铅笔稿起的很仔细,需要留白的的地方要想好。不足的地方就是,这个笔有些粗,如果用再细一点的笔就好了。
我自己开始认识到,不要有任何杂乱无章的线,所有的线画上去,都是有目的的,排列要有秩序感,组合起来要美。上图是对前面的画一个总结和提高,开始很注意笔触的排列和组合。如果局部放大,很可能看不出这是一个建筑,仅仅就是一堆线条。这样对不对?我不知道。最前面这棵树是留白方式处理。如果说把钢笔画的作用,从单纯的一个爱好拓展一下,可以放在工作中,起到辅助表达工作理念和意图的作用,一个沟通和表达意见的直观工具。翻制的一本书的插图基本就是钢笔白描,如果每棵树都尽量画到接近正圆就还是水平有限。线条本身没难度,就是一个用法,点、线、粗、细的变化,能表示出不同的范围和示意。母题就是圆形,大小不同而已。最大的难度也许就是怎么把圆画的尽量圆。
上图最需要注意的是线要保证横平竖直,不要有歪斜。如果每条线的结束用断续来过渡,会显得整幅图比较放松,把视觉中心放在图中间那个“小广场”。题主,是不是能把仅作为兴趣爱好的观念拓展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