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机器人敲上青铜器了
导读:今晚守着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观众,估计都和我一样盯着舞台中央揉了揉眼睛——那排泛着暗青铜光泽的修长乐器前,站着的不是穿汉服的乐师,竟是几个银灰色的智能机器人! 11月9日晚
起猛了机器人敲上青铜器了
今晚守着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观众,估计都和我一样盯着舞台中央揉了揉眼睛——那排泛着暗青铜光泽的修长乐器前,站着的不是穿汉服的乐师,竟是几个银灰色的智能机器人!
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灯光照亮夜空时,一场“跨越2000年的对话”正在上演: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的古乐器句鑃(gōu diào),被现代机器人的机械臂精准叩击,清亮悠远的音色裹着《彩云追月》的旋律飘出来,台下的老观众摸着下巴回忆小时候听的民乐磁带,年轻人举着手机怼到屏幕前,弹幕里全是“这波联动直接戳中DNA”“机器人居然能敲出古乐的魂”。
句鑃这东西我熟,以前跑文化口时在博物馆见过——长得像拉长的大钟,表面刻着细碎的云纹,是吴越先民宴饮、祭祀时用的乐器,声音比编钟更空灵,却因为难演奏,很多年轻人连名字都没听过。没想到今天它能“活”在全运会的舞台上,还找了个“科技搭档”:机器人的机械臂沿着句鑃的弧度移动,每一下敲击的力度都刚好,把古乐器特有的“余音绕梁”放大得清清楚楚,连学民乐的朋友都在群里说:“原本担心机器人没感情,结果听完整曲,居然品出了句鑃原本的清冷感。”
评论区里的讨论比舞台还热:有人说“科技感盖过了古乐的韵味”,立刻有网友反驳“要是没有机器人,哪有这么多年轻人注意到句鑃?”;一位60后叔叔留言:“我年轻时追过全运会开幕式的民乐表演,今天看机器人敲古乐器,倒像老祖宗隔着时光拍了拍我的肩膀”;还有程序员开玩笑:“这机器人的算法肯定偷偷学了民乐谱,不然敲不出这么顺的旋律。”
其实这幕“古今对话”,哪里是机器人在敲乐器?是传统和现代撞了个满怀——两千年前的工匠铸句鑃时,说不定幻想过未来的声音;今天的工程师造机器人时,也没忘回头捡捡历史的碎片。全运会从来不是只拼体育的舞台,更是把“老物件”玩出新花样的窗口:就像《彩云追月》的旋律,不管用古乐还是机器人演,都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
散场时我刷到一条短视频,是个小朋友拉着妈手说:“妈妈,以后我要学敲那个青铜乐器,还要教机器人一起玩!”突然觉得,今晚的句鑃声没白响——它不止敲在了开幕式的舞台上,更敲进了小朋友的心里,敲得“传统”这两个字,又鲜活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