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编辑:兆泰雕塑 浏览: 155

导读:上海徐汇那栋80年代的老房子里,四楼的楼梯转角还留着廖占峰年轻时贴的福字,如今漆色褪了大半,却比任何装饰都热闹——凌晨5点半的厨房灯亮着,94岁的老父亲正系着蓝布围裙揉鱼泥,手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上海徐汇那栋80年代的老房子里,四楼的楼梯转角还留着廖占峰年轻时贴的福字,如今漆色褪了大半,却比任何装饰都热闹——凌晨5点半的厨房灯亮着,94岁的老父亲正系着蓝布围裙揉鱼泥,手腕上的运动手表跳着“300步”,是他刚从卧室走到厨房的步数。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老爸做的鱼丸没肉馅,说油大了腻嗓子。”廖占峰靠在门框上笑,手里端着刚烧好的温水,“十年前母亲走后,这厨房就成了他的‘领地’,不让我碰锅铲,说‘你连盐和糖都分不清楚’。”鱼泥揉成小球下锅时,蒸汽裹着鱼香飘满客厅,廖占峰转身去客厅摆碗筷——碗碟都码在橱柜第二层,是父亲特意调整的高度,“说我个子高,弯腰麻烦”。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早饭后的菜市场是父亲的“社交场”。他会背个布袋子,沿着乌鲁木齐南路走10分钟到对面的菜场,挑青菜要捏捏菜梗,选鱼得看鱼鳞的亮度,遇到老邻居张阿婆,能站在菜摊前聊半小时“最近的白菜涨价”。廖占峰试过陪他,被父亲摆手拒绝:“你跟着我,我要跟人聊家长里短,多不方便?”于是他就站在小区门口等,看父亲的蓝布袋子越拎越沉,脚步却还是稳的,直到身影拐进弄堂口,才转身回家擦桌子。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白天的房子像两个“平行世界”。廖占峰在小房间写书法,案头摆着王小鹰签名的《长街行》——那是父亲上周塞给他的,说“你不是喜欢老上海故事吗?看看这个”;父亲则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中国现代小说史》,眼镜滑到鼻尖也不扶,偶尔翻到激动处,会拍着椅子喊:“占峰!你说鲁迅写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是不是比现在的有道理?”廖占峰就放下毛笔走过去,凑着光帮他扶眼镜,父子俩对着书页争论半天,最后以父亲拍着他肩膀说“还是你懂我”收尾。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这样的“各忙各的”里,藏着最实在的守护。廖占峰去医院拿药的次数多了,父亲会翻着他的病历本念:“你比我还能跑医院?是不是偷偷吃冷饮了?”说着就去抽屉里翻出母亲留下的暖水袋,塞给他捂肚子;父亲爬楼梯喘得厉害时,廖占峰会在他口袋里塞一颗润喉糖,说“慢慢走,我在后面扶着”;前阵子父亲要搬自酿的米酒,廖占峰刚伸手,就被父亲拍开:“我还能扛!”可等酒瓶放上灶台,父亲揉着腰说:“下次不做这么大瓶了,搬着累。”廖占峰没说话,转身把厨房的台阶擦得更亮——那是父亲常踩的地方。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

关于“以后”,父子俩说得很淡。父亲曾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摸着运动手表的屏幕说:“要是哪天我连鱼丸都揉不动了,咱俩就去养老院。”廖占峰没接话,只盯着父亲头顶的白发——那是去年陪他去北方走亲戚时染的,当时父亲说“见老伙计要精神点”。弟弟在美国定居,偶尔回来也只是住几天,廖占峰算过账:“要是真去养老院,可能得卖房子——好点的养老院一个月要万把块,便宜的怕照顾不好。”他更盼着“再等等”:“说不定以后社区能有上门做饭的,或者养老院的条件能更好点,这样咱爷俩还能在家多待几年。”

傍晚的夕阳透过纱窗洒进来时,父亲正蹲在客厅里捡菜,廖占峰端着一杯温热的豆浆走过去,放在他脚边的小凳子上。电视里在放老,《庐山恋》的主题曲飘出来,父亲突然抬头说:“以前最喜欢这首歌,说等退休了要去庐山看瀑布。”廖占峰想起母亲去世前的样子,她攥着父子俩的手说:“要好好照顾彼此。”如今十年过去,厨房的鱼丸香还在,父亲的背影还在,他突然觉得“彼此照顾”从来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他不让你陪买菜时,你站在门口等;他说“搬不动”时,你悄悄把重物移到他够得到的地方;他翻书喊你“评理”时,你放下手里的事凑过去。

老房子的钟敲了七下,父亲站起身去厨房盛饭,廖占峰跟着站起来,顺手帮他理了理敞着的外套。窗外的梧桐叶飘进阳台,落在父亲的书桌上——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翻到第78页,夹着一张旧照片:母亲站在杭州的西湖边,父亲举着相机,廖占峰站在旁边,笑得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厨房的鱼丸香更浓了,父子俩坐在餐桌前,父亲夹了一个鱼丸放进他碗里,说:“尝尝,今天的鱼新鲜。”廖占峰咬了一口,还是十年前的味道——软嫩、鲜甜,像母亲在时的日子,像父亲从未变过的倔强,像他们一起走过的四十年。

#63岁儿子与94岁父亲一起居家养老(精选1)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暂无数据

最新话题

更多